APP下载

“西医治标,中医治标”之谬

2012-04-29传鹏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读友调治性子

传鹏

虽然中西医都强调对“抗病能力”和“致病因素”的调治,但确有不同侧重,中医自古强调前者,西医更着眼后者。

中医传统文献就是这样,很简单的词句往往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就“标”、“本”二字,不知不觉已经占据了第3次版面,读友们或许已经耐不住性子。但我又要啰嗦几句,前两天,一位同学看了我写的内容恭维我居然掌握这么多,他都不甚知晓。我说这里谈的都是当年《内经》课讲的部分内容。他似有印象地说,当年老师啰啰嗦嗦讲了4节课,你居然耐着性子听完,实在佩服。确实,就中医“标”、“本”二字,要想用短短3期说得比较清楚是远远不够的。不止一位老前辈曾对我说,他们一辈子都在这二字里悟道。导师当年不歇气地讲了160分钟还意犹未尽,这3期文字明显就捉襟见肘了。希望读友也耐着性子看完,但愿浅陋之言使您对“标本”,对“中西医”的认识有所裨益。

上期谈“先病为本,继病为标”的时候,提到“先出现的病症往往是其后病症出现的原因或基础,因此前者犹如树根,是根源为本,后者则是发展变化的结果为标。”这提示了中医确定“标”、“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原因或基础”是“本”,“结果或表现”是“标”。根据这一原则,“病因”是基础原因,“证”是当时的结果,“症”则是外在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病因为本,证症为标”、“证为本,症为标”。病因的意思很直白,“症”代指临床症状表现也好明白。无论中西医都强调“对因治疗”,认为“对症治疗”是低级的处置。可见中西医就此在理论上也没有什么“治本”、“治标”的区别。

而“证”是中医的特定名词概念,不容易理解。粗浅而言,所谓“证”是中医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综合概括,是对当时病机、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的综合判断。西医似乎没有特定概念与之对应,但实际从事西医临床工作特别是从事西医内科临床的,很多时候处置疾病都在运用类似“辨证施治”的方式。有句通俗的话是“糊里糊涂搞临床”,别看西医学专业书这病那病写得清清楚楚,然而实际临床面对病人的时候常常不能明确其病因病名,或者众多疾病交织在一起。此时,对症处理是下策,对因治疗又无从着手,于是医生往往综合分析判断当前发病部位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治疗处置。由此可见,中西医在“对证治疗”上也是相通的,理论上同样不存在“治本”、“治标”的区别。

最后我们来看看“正气为本,病邪为标”,要说中西医有“治标”、“治本”的差别,这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差别所在。中医所谓“正气”,概指机体一切防病抗病的能力;狭义的“病邪”是指机体以外威胁健康导致疾病的因素,拓展开后也包括体内非正常存在的病理病因,如过激情志、痰湿水饮、瘀血结石等等。虽然中西医都强调对“抗病能力”和“致病因素”的调治,但确有不同侧重,中医自古强调前者,西医更着眼后者。而这一区别并不意味着中医就比西医厉害,比西医优越。就此点,在今年第9期“育儿经里蕴治道,辩证看待中西医”中,我们已经探讨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翻翻该期看看。

总之,还是那句话:“我们不必迷信西医,也不能迷信中医;更不能硬把二者对立起来一较高下。应该说两者确实各具优势、各有千秋。”希望看过这3期的摆谈后,读友们不再满含褒贬之意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挂在嘴边。

猜你喜欢

读友调治性子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Rn中线性子空间束与凸体相交的几何概率
少年的你,每一步,《读友》都懂
少年的你,每一步,《读友》都懂
读友少年文学征稿启示
《读友》为你开出的暑假清单
老年人便秘如何用中药调治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好奇”的代价
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