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2012-04-29冯德斌
冯德斌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为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出穗后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二、发病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丝轴团散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最终形成黑穗。
1、土壤带菌: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由于农民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病株处理方法不当,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3、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4、春季低温干旱: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5、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途径,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选用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优良种子,提高抗病性。抗病的杂交种有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
2、播前种子处理
采用拌种和浸种,进行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玉米苗在五叶期以前,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用根保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唑醇乳油20g湿拌玉米种100kg,堆闷24小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效优于三唑酮。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轮作
根据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实行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期。避免不适宜的早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采取一切措施快出苗、出好苗,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禁用带病秸秆或“乌米”喂牲畜和积肥,禁止施用含有病植株残体的厩肥或堆肥要充分腐熟。
4、拔除病株 减少菌量
根据苗期的发病症状,结合定苗和田间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在植株病症显现后,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或病穗,并携出田外集中掩埋。切忌让病菌散落于田间增加田间菌量,造成第二年病害严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