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造创新模型

2012-04-29郑渝川

新经济导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发起者创造者执行者

郑渝川

市面上可见的其他谈论商业创新的图书,所切入的分析论述角度与企业界的实践相同,即采用阶段-关卡方法,将创新切分为创意筛选、概念开发和测试、营销战略制定、商业分析、产品开发、市场测试和产业化等过程。这种做法(角度)有利于读者(企业家、商业问题研究者及普通读者)了解商业创新及相关商业模式,却很难应用到现实中去,原因在于各阶段(关卡)往往交错,并不按既定顺序逐次出现,呆板执行等于刻舟求剑。本书更多的是从“角色”,即设计、驱动、完成创新的人或团队的角度来看待创新过程,“再造”现今已被庸俗化的商业创新。

本书开篇即指出了企业界创新能力缺失的几方面表现,包括误解创新(误认为创新就要不断地进行激进创新)、无人对创新负责、混淆创新和创造(企业并不缺乏创造性人才,缺乏的是创新管理人才,以及管理创新和创造的职能体系)、缺乏框架和控制、缺乏协调、缺乏客户关注。反过来说,企业要具备创新能力,就需要建立起恰当的职能体系、成本管理体系、责任体系,区分并驾驭创新和创造,让职能运转获得必要的控制、协调和客户关注——但这样的表述仍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本书两位作者认为,创新过程的阶段或时期无法预先确定,只能是一组人员在发挥一套功能或扮演一组角色中进行互动的结果,因而无需呆板地遵循某一过程,而有必要根据商业创新实践的实际需要,以角色(人)为中心来重新设计创新模型。书中提出了A-F创新模型,由发起者(Activators)、搜索者(Browsers)、创造者(Creators)、发展者(Developers)、执行者(Executors)和推动者(Facilitators)等角色的相互作用形成创新过程。

企业中总能发现创新“发起者”,但许多企业不能善待他(她)们。固然,创新“发起者”常常不懂得创新需要遵从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公司战略,不能过早或过晚切入某类创新,因而其创新设想往往获得的是冷遇。然而,应当由企业方面提供激活创造力并给予必要范围限制的行动框架,而不是让“发起者”一方在思考及提出创新时限制自己的头脑。谷歌、3M等知名企业慷慨给予员工最多高达30%的工作时间,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与之同时建立起与员工创新设想对接的行动框架,这才有了它们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研究者对这类案例的解读,往往偏重于前者,而对后一方面有所忽略,是不全面的。

所谓“搜索者”,是为“发起者”提出的雏形状态的想法、创意提供论证的角色,需要搜集资料来帮助、启发、激励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而是将观念和想法纳入到商业趋势范畴内,进行技术和商业等多维度的预测检验。当下已是互联网时代,“搜索者”可以积极借助社会化媒体等互联网信息平台、人种学调查研究、地理定位三类工具,提高搜集和验证工作的实效。

“创造者”要对整个创新过程提出想法,以让创新、创意概念变得更为具体清晰。本书中提出,在企业中可积极采用创造性思维的多种工作方式,促使更多“创造者”涌现出来。接下来,还有负责将想法变成具体实物、将创新创意与用户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发展者”(企业不仅需要设立这类角色而且应从制度、程序、资源上支持其更好地开展测试等工作);让创新产生实际和有效转变的角色“执行者”、确保创新过程有效实施的“促进者”,其作用即是让创新接受企业能力、可操作性、可担负财力等几个环节的检验。

猜你喜欢

发起者创造者执行者
不对称信息下考虑参与者行为的众筹参数设计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浅谈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
诤言传播的发起者研究——动机和影响因素
让教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创造者
研发竞赛中参与人的策略与发起者的收益研究
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风险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