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课改的那些事儿

2012-04-29张德超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新课程

我与课改的那些事儿

从义务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与课改已经相伴十年了,从抓一校课改到分管一个区域课改,在与课改共成长的同时,还真有一些事儿值得回忆——

相识: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说实话,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2001年,我对“课改”一词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对她的内涵更是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因为2000年暑期我从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负责学生管理的政教处主任的岗位上到初中任一校之长。在高中只是埋头教书、认真管理,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并没有聚焦。做了校长后,2001年在省市一些教学会议上,听说我省无锡的锡山和惠山区首先进入到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总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件从顶层向基层行政推动的大事,关乎国家、民族,关联教育,但总觉得离我们还比较远。不过,此时的报刊杂志刊载关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做法的文章很多,让你不看都不行。《江苏教育》、《中小学管理》、《成才导报》是我看得最多的报刊,是引导我与新课程最初认识的媒体,也可以说是“媒人”吧。

2002年6月份,宿迁市在泗洪县召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会,使我真正意识到,这场教育改革就在身边,不改不行,改不好更不行!回到学校后,找到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新认真学习,真正意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回顾自己经历的普通高中教学,结合一年多的初中校长观察,感觉课程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传统的课程内容、为考而教学的教学方式,呆板的评价方法已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利用暑期时间,我又认真阅读了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架构,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此时,我真正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是为了孩子,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接着我又通读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时候才感觉到脑中有“数”,心中有“准”,脚下才有“路”了。

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就带领全校老师投入了这场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实践了。在教育思想上,我倡导师生平等的理念,推行“到学生中去”的管理思想,和学生同活动、同读书、同生活,逐步形成了师生和乐相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活动课程,开设选修课程,推进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构建“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关注发展过程等。

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我形成了写教育日记的习惯,每天记下自己的教育案例、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每年都在40万字以上,十年不辍。我经常向《江苏教育》、《成才导报》、《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报》投稿,命中率在90%以上。2002年和2003年,我分别把教育日记整理成《播散阳光:学校管理手记》、《点亮心灯:师生沟通手记》两部书稿出版。到2005年秋季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已经做好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迎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做一个知者、慧者,更要做一名行者!

相伴:总想把课堂搞定

在和新课程改革结伴的过程中,无论负责怎样的行政工作,我总将课堂教学改革惦记在心,这也是我到学校调研与学习的重点。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再上升到一个根本的核心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理念。但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六多六少”的问题,即平铺直叙多,创设情景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执行共案多,落实教学起点少。根本原因,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惯性影响着教学行为。在新课改理念的启发下,受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影响,2002年下半年,我决定在全校试行“让学生走上讲台”的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要求是把课堂变为学堂,让学生自主探究;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敢说敢想。基本流程是“引导发现——自主探究——走向讲台——质疑问难——拓展训练”,教学中做到“五个尽量”,即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书学习、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亲自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质疑问题。我亲自上示范课,作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组织各学科优秀教师在全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展示,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2003年4月份,宿迁市教研室在我所在的学校召开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2005年秋,我开始担任市教研室主任,此时我省刚刚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我在深入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系列文件和理论的同时,仍将目光聚焦在课堂,带领教研员和普通高中校长赴山东潍坊、威海等地学习,组织起草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2006年5月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在全市积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展示、自主反馈矫正为基本学习方式的“自主高效”课堂。在该意见的指导下,各学校积极探索,泗阳中学积极探索“1+1”高效课堂模式,马陵中学积极推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沭阳中学积极构建“定向-结构-活动”教学范式,泗阳众兴中学积极推行“自主展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红红火火,高调推进。2007年下半年,我又负责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工作,行政管理和教研工作双肩挑,自感责任更大,一手指导学校管理,一手抓好教学教研工作。2009年6月份,针对全省规范办学行为的新形势,我参与了全市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会的筹备工作,负责起草了《宿迁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教学增效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教学增效“五个一”工程,即“一坛”,开展教学增效论坛;“一课”,高效课堂改革;“一题”,教学增效专项课题研究;“一文”,教学增效论文评选;“一评”,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选等,全力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学:让教师享受最大的福利

课改成在于师,败亦在于师。怎样以课改带动师资的提高,如何让师资的培养、成长与课改同步,这是关键。目前的教学研究和师资的培训正逐步走向常态化,课改把所有的教师都卷入到培训、学习的浪潮中。课改推动了培训,培训促进了课改,两者相得益彰。新课程改革能否扎实顺利推进,关键是教师能否认同,能否执行。认同是思想理念问题,执行关系到能力水平问题。在做校长期间,我确立了“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积极推行教师 “四去”培训法,即“走上去”向高层次专家学习、“走出去”向外校骨干学习、“走进去”向书本网络学习、“走下去”向学生学习。在教研室期间,根据市教育局“12511”(100名示范校长、200名学科领军人物、5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每年培训10000名教师)教师培养工程计划,具体负责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启动实施了全市教师大学习、大培训、大提高工作。每年从7月5日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市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培训人员都在8000人次以上。培训的形式主要是专家讲座、课题研讨、上示范课等,从2007年开始,按照普及基础上提高的思想,增加了专项培训,分别开展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专项培训。从2009年暑期开始,实施专项培训,主要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让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培训这个最大的福利,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改变普通高中视导方式,倡导“学研型”视导,并利用视导活动,采取“送培到校”的方式,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2010年开始,邀请省内著名特级教师参与我市的普通高中视导,他们到被视导学校开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参加集体备课活动,近距离服务,手把手指导,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欢迎。

相关:教研因课改而变

我深知,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没有与之相关的系列配套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很多方面会落空。新课程需要的不仅是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教研、科研方式的变革。几年来,我带领市教研室的同志们,明确了教研室的“六大中心”功能定位,即学术研究中心、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中心、自我发展中心、课程改革指导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教育行政参谋中心。教研员要做一种人,即做一个使人信服的教研人。教研员要立“三威”:立人格威望、立学术威信、立制度威严。教研员的“三项使命”:助教师发展,研学生成长,促质量提升。教研工作推进“三个策略”:教研并举,以研为先,用为重;上下融合,以下为基,下有为;内外配合,以内为主,校为本。教研员的“五项基本功”:脚板子功夫、脑瓜子功夫、嘴皮子功夫、笔杆子功夫、搭台子功夫。教研员的“五千提醒”:千头万头,抓好教研工作才是第一头;千计万计,提升教师素质才是第一计;千力万力,自动自发才是第一力;千招万招,抓好工作落实才是第一招;千言万言,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话才是第一言;千苦万苦,提升不了教育质量才是第一苦。我们着力打造室本教研文化,全力建设自主合作、求真服务的教研文化。“自主”就是教研室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人人有主张,人人有主动性;“合作”就是心通气稳,向心、向力干事;“求真”就是研究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服务”就是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走上去。制订下发了《关于开展教研室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开展先进教研室、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研员的“两先两优”评选,举办教研员的说教论坛活动,推进教研工作的质态变化。着力追求教研工作“四变”,即变视导为研学活动;变只研不教为研教并行,推广示范;变以我为主为以团队为主;变封闭比赛为开放观摩,积极推进教研方式的创新转变。一是积极开展连片教研、合作教研。二是积极探索“室校”共建工作。在全市开展教研室和学校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室校共建工作,靠前指挥,精心指导,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积极开展网上教研。利用网上教研软件,提高教研效率。四是教研员与教师结对。要求每一位教研员都要和学校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近距离指导教师成长。五是教研员蹲点联系学校制度。让教研员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贴近教师,在基层锻炼,在一线成长。六是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主持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促进教师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此基础上,以设立全市专项小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师本研究,激发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思:我们应该谁都在乎谁

十年课改路,一件千秋事。在相识课改,参与课改,研究课改,再实践课改,相知课改中,我已经对课改由懵懵懂懂到不仅知道课改是谁,还知道课改为了谁;不仅体验到实践课改的快乐,还感受到深入课改的烦恼;不仅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期望,还感受到实践中的无奈;不仅收获着名分荣誉,还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2008年我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可以说,是课改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平台,给了我动力。与此同时,面对现实,我也深切感受到,课改的路还很漫长,困难和曲折不可避免,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课改,如何才能一路走好?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任何一项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改最初走的是自上而下的“上层推动”路线,现在应该到了“我要改革”的自下而上“草根行动”!基层教育工作者与课改的关系应该是到了谁都在乎谁、谁都离不开谁的“相思”阶段了。我们呼唤:课改再出发,大家共成长!

(张德超,宿迁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223800)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