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评价
2012-04-29张庆吉
张庆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研训员的工作角色进一步发生了转变,重新进行了定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根据这一定位和要求,研训员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很多工作任务,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深入课堂,开展听课与评课研究,加强具体指导。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在评课时主要从四大方面进行评价:(1) 教学是否突出教学理念、发掘专业思想;(2)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3) 教学过程;(4) 教学效果。
1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发掘学科专业思想
(1)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不至于走偏路。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诸多,如:“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探究性学习”等。
(2) 学科专业思想:学科专业思想能使教学得到升华、上升一个高度。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或者说发掘得不够。
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每组制作一个小纸盒,一面见光,一面阴暗,在中央放入几个小鼠妇(潮虫)。过一段时间后,小鼠妇绝大多数跑到阴暗处了。由此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光影响鼠妇的生活。
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注重探究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没有什么瑕疵。但仔细分析,这一课的生物学科思想内涵没有充分发掘出来。“光只是非生物因素的一种,其他的非生物因素如:空气、温度、水等也影响鼠妇的生活,也就是说非生物因素都能影响鼠妇的生活,同样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鼠妇的生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称环境因素,也就是说环境能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只是生物群中的个体,其他所有生物也是如此。”最后发掘出这节课的生物专业思想内涵是:“生物是适应环境的,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同时,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如果这节课教师把这个生物专业思想深发掘出来,同时进行情感教育,就更有高度了。
2 评价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的教学目标和生成的教学目标。通常教案中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为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生成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忽略。什么是生成的教学目标呢?就是在预设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生成出一些新的教学目标。例如: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的升华等,都属于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主要评价的内容是:
(1) 看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统一、全面、准确、恰当;
(2) 看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3) 看教学中是否有新生成的目标。
3 评价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① 学生(主体);② 教师(媒体);③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形态(客体)(图1)。
3.1 评价学生(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以“评学”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
(1) 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① 学生的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表情、行为上看)。
② 学生的交往状态:(师——生;生——生)注意课堂上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注意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③ 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他们的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思维的参与是核心。有的课堂表面上很活跃,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有的课堂表面上很静,但学生的思维却调动起来了。
④ 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⑤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和期待。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是否贯彻了生物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包括:实验探究;推理式探究;发现式探究;提问式探究等。
如果是实验探究课,要注意教学是否尊循科学探究的程序,是否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不是实验课,要注意教学是否遵循其他的探究程序和规律。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看书或查找资料,得出结论,作出回答,这就是所谓的“提问式探究”。其实探究性学习就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所以在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时,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宜。
3.2 评价教师(媒体)
评价教师时,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利用等。
(1) 教学行为的评价:
① 组织能力:包括课堂的调控能力、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素质等,这些要贯穿于课程的始终。
② 注意力:教师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观察每位学生的反映,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③ 教学机智: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④ 教学态度。
⑤ 教学境界:教师要超越自我,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教学不仅仅是传递一些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在专业思想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有所提高与升华。
⑥ 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策略的实施也应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际有机地整合,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⑦ 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媒体的优化组合、媒体使用的直观性。多媒体课件、投影、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应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际有机地整合。
(2) 教学方式的评价:看教师是否组织、引领、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3.3 评价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形态(客体)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但并不是说知识学习不重要了,而是强调要有选择性的学习知识。
例如,(1) 强调主干性、核心性知识;(2) 强调概念、原理性知识;(3) 强调现在重要的、公民知识;(4) 强调过程、策略性知识;(5) 强调实践性知识;
此处主要评价教师的生物学科底蕴和处理生物教材的能力,是否传授上述知识。
4 评价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课前课后要检测,如纸笔考试等。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也不全面,主要还是定性地评价效果:是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水平均得到提高,学生对学习是否充满了兴趣,对后续学习是否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