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
2012-04-29胡海
胡海
[摘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怎么讲”与“怎么学”的结合上进行创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是一种“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精神,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84-03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定位的实现,关键在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在“怎么讲”与“怎么学”的结合上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学案导学”作为一种强调“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产生,是针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所谓传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1]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解、板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以听讲为主要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是掌握教学资源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和载体”。[2]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但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听众”、“边缘人”的角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更无益于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二)现代德育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所显现出的弊端,不仅制约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与现代德育理念的发展趋势相背离。现代德育理念主要呈现出这样一些主要趋势:1.人本德育理念。所谓人本德育,简言之,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方式对待人,以“成人”为目的的德育。[3]人本德育理念是对过去“国家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两种德育价值观的超越,其实质在于强调人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高度统一、国家目标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2.主体性德育理念。所谓主体性德育,就是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使两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从而使德育成为主体性的活动。[4]在现代高校德育中,随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视,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能动接受的主体性,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学习型德育理念。该理念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演化而来,其强调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而是成为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应该成为学习型德育过程的引导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现实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新的部署和定位,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与其本身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施行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陶行知先生曾经将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即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5]毋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正徘徊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教育之间。如何对其进行改革,陶行知先生认为:“死的教育,我们就索性把它埋下去,没有指望了!不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趋于活。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更活。”[6]由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在学案的联结和带动下,教师充分发挥导学和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边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性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民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活动中的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劝导与被劝导的关系,学生被视为“改造”的对象,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编制与导学过程中对民主与平等的强调,对于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具体而言,教师只有本着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才能在学案的编制与教学环节的调控上,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过程性;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对民主、平等学习氛围的营造,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施行“学案导学”模式的外在条件。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未摆脱传统非主体性式和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包括两种主体关系的辩证统一: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二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把学案(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学案(教育资料)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赋予受教育者充分的主体地位,在学案的联结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指导。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交往性
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学案导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营造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交往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思想碰撞最终达成一致。当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丧失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较为成熟的主体,正是通过其主导性的发挥、组织和控制德育过程,来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使学生的政治道德价值观不断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机制
作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我们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抓住两个主体”、“贯彻‘导与‘学的统一”、“优化实施策略”和“营造一个环境”。
(一)抓住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师德和学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应主动地勤修内功,完善自我,增强核心软硬实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完美形象。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软实力;其次,提升理论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硬实力。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现出来的。当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自觉发生的,其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指导、诱导以及因势利导的帮助下,实现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实现两个“主体”的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解。
(二)贯彻“导”与“学”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认同性、内化性、实践性并存的特点,其不仅强调教师正面引导的必要性,也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内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要找准问题,紧扣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造性地开发和挖掘“学案”内容,是决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优势是否发挥的关键因素。要做到“三贴近”,就必须以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抓手。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各种思想和认识问题进行科学的概括分析和梳理归类,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全局性、普遍性、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学案”的编制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完整的信息支持,使学案设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通过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对于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这些问题作出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解答,对学生的先验知识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拨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优化实施策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运用好的策略会更加优化学案的导学效果。因此,除了重视“学案”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外,还必须注重其外在的呈现形式,使形式更好地服从于内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为保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问题情境策略、故事情境策略、活动情境策略、情感陶冶策略等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凸显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营造一个整体育人环境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积极的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背离、抗衡因素的存在将极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一个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整体育人环境,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学校校风、学风问题。因此,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也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这种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施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外部环境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凯,李莉.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初探[J].跨世纪,2008,(12).
[2] 康秀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3] 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95.
[4]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6.
[5][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7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