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建设策略

2012-04-29王灿荣

现代情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记忆数据库文献

王灿荣

〔摘 要〕全程记录和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是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与发展中失去“记忆”的城市的历史见证者。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全面搜集、参与拍摄、积累“口述文献”、深度开发二次信息等形式开创地方文献建设的新局面,让地方文献真正成为“城市记忆”的记录者和保护者。

〔关键词〕地方文献;城市记忆;公共图书馆;建设策略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和反映一个地区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生产实践等的综合性的知识载体,在“保护城市历史的延续性”、“保存城市文明的脉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记忆”的物质承载和历史见证。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记忆的保护中有着特有的价值。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肩负着保护城市记忆、保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重任。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开创地方文献建设新局面,让地方文献真正成为“城市记忆”的“记录者”和“保护者”。

1 地方文献与“城市记忆”的关系分析

所谓地方文献,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1]。“‘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对这些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2]”因此地方文献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和记录者,“城市记忆”是地方文献产生的重要物质(内容)基础,两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地方文献与“城市记忆”的关系,好比是人的大脑与“记忆“的关系。

《辞海》中“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3种信息处理方式:(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3]。

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同样具备了大脑形成记忆的3个步骤:(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这是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产生的过程。(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这是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被收集、加工、整理、保存的过程。(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这是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被社会广泛利用的过程。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地方文献详实地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刻印下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同时地方文献是不断积聚的文献集合,穿越时空的长河,连缀起城市的精神文明,传承着千古不灭的文化脉络。为城市的昨天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为城市的今天展现了真实面貌,为城市的明天描绘了美好蓝图。城市发展变迁中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可以通过地方文献以各种载体形式来承载和见证。

2 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年代久远。因此,在收集的过程中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地、有序地、有计划地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从载体形态分:有甲骨、皮革、金石、简牍、纸质材料等,也包括现代的磁性材料、影视传媒、网络媒体等载体;从学科内容上分: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自然科学文献、综合文献;从文献类型上分:有方志、年鉴、手册、百科全书、学术专著等、期刊和报纸、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与规范、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和说明书、技术档案、地理图谱、科研手稿、笔记、信札等内容。从收集年代来分:有古代文献、文献近代、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上述庞杂的载体形式、文献类型等都是从宏观上和外部形态上反映地方文献的类型和特征。但在收集的过程中主要应从内容上进行归类,明确收集范围和收集内容。

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从横向来讲应该既包括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方民居等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也包括社会习俗、传统技能、少数民族语言、民族音乐舞蹈等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从纵向来讲,既要注重记录城市历史记忆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也要注重展示今天城市面貌的并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遗迹遗址、文化景观、老街旧巷、传统民宅、名人故居、老字号、百年名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保留城市记忆,通过拍照、录像、征集和搜集等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摄取有城市记忆价值的画面和镜头,形象生动地录制古民居、名胜古迹、旧城改建、市政建设、城市风貌等声像资料产品,多媒介地记录和保存城市记忆,把处在深刻变革中的城市面貌以图文、音频、视频形式真实、详细、直观地保存下来。

3.1 以公共图书馆为龙头,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地方文献的收集 前面已经提到过地方文献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知识文化信息,其囊括的载体形式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因此,对地方文献的收集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所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全民参与,才能将散落于城市或区域内每个角落、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地方文献通过征集、购买、捐赠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搜集。特别是向那些摄影爱好者征集一些重要的老照片、老图片等;向“老字号”征集发展史、独家配方、专利证书等重要资料。

为了发动社会民众的参与,公共图书馆应制订收集计划,明确工作思路。从制度上、意识上、经费上全面出击,确保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在制度上要明确收集程序、收集内容、收集对象、收集方式。在意识上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平民百姓,让地方文献和保护“城市记忆”的意识深入民心。在经费上要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赞助等形式获得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理有序有保障地顺利开展。

3.2 漫步城市,拍摄城市,记录“城市的今天”

地方文献的搜集指的是对已经存在的地方文献进行集中与会聚。但地方文献既是对昨天城市的记录与反映,也是对今天城市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明天城市的规划与设想。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对已经存在的地方文献进行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努力地为今天城市留下“原貌”,为明天城市指明“回家之路”。在具体操作上,图书馆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对城市的拍摄工作。对反映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市容市貌进行拍摄,对“重”字号的人物事件进行摄录,如城市国际交往或重大形象宣传活动,城市重要人物、城市发生的重要事件等进行摄录。第二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忆城市”的活动,发动群众参与,让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投身到城市拍摄中,为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城市原貌,见证城市发展历史,为城市发展提供完整记忆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录像录、摄像带、照片等。如2008年,湖南图书馆牵头举办“寻找城市记忆”系列活动主题是“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寻找城市记忆”,活动内容是寻访与长沙城有关的近现代建筑、人文、街区、古树、古井和文化等。此活动受到长沙市民的欢迎,反响强烈[4]。

3.3 走访资深人士,大量积累“口述地方文献”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从物理空间上而言是一种不断摧毁与建设的过程,从社会文明与文化进步上而言是一种消失与取代的过程。如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由于受战争、灾害、人为破坏、管理失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文化现象遭受破坏或流失,危及城市记忆的传承。如历史事件、民族语言、方言、民间故事、民谣、民俗的濒临失传等。如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已经被汉化。而口述历史与口述文献、口述档案等口述行为所产生的文献正是对濒于失传或已经失传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这种抢救需要以某些人的回忆形成口述文献,对城市的历史进行补录。口述历史、口述文献、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留存了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轨迹,填补着历史空白,使城市发展的记忆趋于完整与丰富。通过对文化研究者、著名人物、“老字号”创始人、重大事件经历者、见识广阔的年长者、民间艺人等进行访谈录音,记录关于当地名人、城市变迁、重要历史事件或活动、特色历史文化等信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俗风情等,然后将他们编辑加工成录音资料、文字记录资料,可以防止城市记忆断层,弥补城市记忆阶段性“失忆”。

3.4 科学整合、深度开发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城市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过程,地方文献产生的过程就是对城市的“记”的过程,而对地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也就是信息开发与编研的过程就是对城市“忆”的过程。当然“忆”的过程还包括地方文献被社会利用的过程。深度开发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就是对这些地方文献进行编研和二次文献开发的过程。公共图书馆从社会各界人士,不同机构和单位搜集、征集、购买、捐赠等收集来的地方文献处于分散的、零乱的、庞杂的、无序的状态。而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服务,对利用者和咨询者而言,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独立的某份文献,而是关于某一区域、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全部信息组合。这些信息组合往往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研究,然后对所需信息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编辑、加工、开发形成二次文献提供给利用者。经过深入加工与再创作形成的地方文献信息便是一件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产品。图书馆通过科学分类、规范整理、有序整合、深度开发形成一系列有规律、有系统、有秩序、可查找、可利用的信息组合。开发后形成的编研成果在形式上包括目录,目录索引、大事记、文摘、专题汇编、组织沿革、照片集、图文集、画册、宣传册、宣传视频、口述文献等。

3.5 进行数字化建设,提供便捷、系统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 任何文献信息的收集与保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用,为了服务社会。而任何文献信息只有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信息存储,搭建共享平台,才能实现穿越时空的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平等利用,才能实现知识信息的永久保存,才能使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此,公共图书馆只有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化存储与服务,才能实现将一个城市中所有分散的、独立的文献保管单位连接起来,合作共建一个立体网状分布的城市记忆数字资源体系,全方位多媒介地保存城市记忆,充分实现城市区域内的城市记忆资源共享,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完整的真实的知识信息。

公共图书馆将已经整合和加工形成的二次文献信息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形成一个个专题数据库,构筑一个集文字、图片、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全面反映城市风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和城市记忆库。在具体操作上实现五步走。第一步:对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加工,建立文字数据库,数字化图片、数字照片数据库;第二步:运用多种媒介记录城市历史建立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第三步: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如“老字号”数据库;老街道、老建筑、老厂房数据库;重大事件数据库;重要人物数据库;名厂、名店、名校数据库;民俗风情数据库等。第四步,建立起“城市记忆工程”目录数据库。第五步,提供网站,构建共享平台,实现开放服务。

4 结 语

城市记忆,贯穿了一个时代发展的历程。保护城市记忆,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文明史和发展史。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投身到“城市记忆工程”中,开创地方文献建设的新局面,让地方文献记录城市的“根”、承载城市的“魂”,形成一股强大的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杜定友.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64-379.

[2]郭红解.“城市记忆”释义——对“城市记忆”解读之三[EB].http:∥202.136.215.236/Blog/gray/Article.aspx?id=30&user=niujiao,2012-05-11.

[3]百度百科[EB].http:∥baike.baidu.com/view/86546.htm,2012-05-11.

[4]王新利.公共图书馆保护“城市记忆”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2011,(5):110.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

猜你喜欢

记忆数据库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记忆中的他们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据库
数据库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