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部落,古朴的恋歌
2012-04-29唐代俊
白裤瑶是瑶族大宗族里的一个支系,自称“朵努”,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之腰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南丹县的里湖、八圩瑶族乡。白裤瑶语“暮祖”有“情侣”的含义,“细话”是白裤瑶青年男女在“赶夜街”、砍牛的葬礼、婚礼等歌场里唱的情歌,旋律结构虽简单,但有规律,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歌唱的表现上,其原始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给人以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原始的白裤瑶族群
提到白裤瑶,熟悉的人们头脑里便会立刻想到:白裤瑶的生活比较贫穷,白裤瑶的服饰独特、别致而漂亮,白裤瑶的葬礼神秘、隆重而庞大,白裤瑶的恋情非常奇特……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族群,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遗风,如生活、生产、婚恋、殡葬等多种习俗。白裤瑶以男人常年穿着白色紧膝五指大裆裤、包白头巾、裹着里白外黑的绑带而得名。《隋书·地理志》中有“其男子着白布衫,无中裤,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皆无鞋履”,所指的就是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白裤瑶因其原始、古朴的特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是中国目前最神秘的部落之一,外人称之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初入白裤瑶居住的瑶寨,人生地不熟,碰上任何一个白裤瑶同胞,都可热情地打上个招呼“老庚”或是“老同”,接下来要想在白裤瑶寨办事就方便容易多了,说“同志”什么的可能就没那么顺意。“打老同”或“打老庚”就是“结拜兄弟”的意思,“打老同”不受民族的限制,白裤瑶的生活虽然比较贫穷,但对待“老同”却情深意重。
白裤瑶男子狩猎、养蜂、捉鸟、捕鼠、耕田种地,妇女种棉、纺织、绘图刺绣、缝制衣服、养育儿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古朴生活。白裤瑶服饰朴实而美丽,是瑶寨不朽的艺术珍品,男女老少别致漂亮的穿着都是由心灵手巧的妇女自己开荒种棉、自己纺织、自己染布、自己手工缝制、自己手工绘图刺绣而成。
白裤瑶的婚恋淳朴浓烈如瑶酒。青年男女因唱歌相识,又因唱歌结为情侣,因唱歌结为夫妻。婚前,姑娘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勇于挑选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并支配小伙子,小伙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妻子从夫居住,任何事情都服从于丈夫,婚前婚后形成一种绝对女权与绝对男权的特殊现象。白裤瑶通常不与外族人通婚。
白裤瑶暮祖歌唱的恋情
瑶语“暮祖”有“双”和“情侣”的意思,暮祖唱歌相恋后,即要同生死、共命运、约定死后的等待和相会。正如白裤瑶苦情歌所唱:“若是注定今生无缘,娅①先断命赴阴间,左手携天鸡,右手持纸钱,烈日山上泪涟涟。同龄啊!黄泉红枫②下,娅等朵海③三千年。”
白裤瑶青年男女恋爱,通常是姑娘主动,这是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每当街日或参加敲铜鼓砍牛祭丧、或办喜事聚会的日子里,青年男女的行动气氛都很活跃,特别是刚刚步入婚龄的姑娘,总在歌会的人海里穿梭走动,主动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男青年则紧张焦急地等待着有姑娘来到自己跟前和自己搭上话、对上歌。
一、歌会
赶夜街歌会。圩场是白裤瑶青年男女恋爱唱歌最活跃的场所,每年元宵节,是白裤瑶青年恋情活动的高峰期。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瑶寨等圩场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穿戴整齐的青年男女,他们白天打陀螺、看斗鸟,入夜便三三两两手拉手在场坝上漫步、唱歌、听歌,遇到有兴趣的或熟悉的异性,便开始对歌(瑶语叫陡筛),直至深夜或天明才回寨。
婚礼歌场。在婚礼场上,一般都是与婚礼主人家有亲戚关系和本寨的青年男女,也有少数附近寨上的青年,晚上也来对歌,天还没亮就走,以免让主人家看见而被请去吃饭,难为情。所以,逢婚礼的歌场参加的人数较少,一般有几十人。
葬礼后的歌场,这是白裤瑶男女恋情活动最传统和最大的歌场。白裤瑶的丧葬习俗神秘而隆重,在惊心动魄的砍牛和气势宏大的铜鼓舞葬礼中,不管与葬礼家是否有亲戚关系,也不管对方是否通知到自己,只要知道,人们都衣着盛装,不辞长途跋涉自觉地前往参加吊丧,当天夜晚,手电光如流星洒遍山岭,村头寨尾,屋外草坪都成了青年男女集结对歌的地方。这是白裤瑶古老的民族风俗习惯,一般参加的人数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
二、恋情信物
白裤瑶青年男女在多次的对歌中了解对方、产生感情之后,才在歌里、话里要求对方留下恋情信物,然后发展成为恋人的。对歌中的传统信物有腰带、手镯等。吹木叶、牛角和喇利是白裤瑶青年男女恋爱活动中相互联络的暗号。
抢腰带。在歌场里白裤瑶小伙子一般系的是普通的黑布腰带,也有少数是在重大场合才系的花腰带。对歌中,若男女双方情投意合,而小伙子不好意思直接给腰带做信物,姑娘一般要主动假意地抢夺,试探对方的态度,若小伙子也有意,就故意让其抢去,算是双方定了情。
手镯。白裤瑶常戴在手上的银镯,有尖头式手镯和平头式手镯两种,两端都雕有龙凤图案,平时戴在手上作装饰用,在歌场里对歌时可以用作定情信物。
木叶。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十有八九的青年男女都会吹奏木叶,声调娓婉,悠扬动听。只要走在白裤瑶聚居的山岭上,随时都有可能听到隐隐约约的木叶声,那是白裤瑶青年在向心上人倾诉别人听不懂的心声。
牛角。用水牛角补上粘膏制成,大弯月状,吹奏时用一根绳子挂在胸前,可以吹奏出厚重低沉的曲调,传到很远的地方。吹奏牛角的都是男青年,有的青年吹奏牛角,几公里外的姑娘听到后都会懂得是男友在向自己诉说。
白裤瑶暮祖“细话”
“细话”就是白裤瑶的恋情歌,兼有歌和话的特点,旋律线和调性稍模糊,急速的附点节奏,很密集地排列,节奏比较自由,结尾一字多是上滑音,一般押“ou”韵。唱的时候很少拖腔,浓重的鼻音短促而低沉,如泣中歌,又如泣中语,忽而悲情切切,忽而情意绵绵,忽而抚手耳语,呈现特殊的悲情和缠绵的格调。细话歌在歌唱的表现方式上非常独特,悲情、鼻音、耳语、抚手和抢腰带是白裤瑶细话歌歌唱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充分显现出其原始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白裤瑶除了在赶夜街歌会上和婚礼歌会上唱情歌外,最主要的是在葬礼的歌会上和心仪的对象对歌。
白裤瑶的恋情歌内容丰富,多有哀伤的情绪,大多是随编随唱,同时兼有歌和话的特点,如歌、如泣、如诉,因此也俗称“细话”歌。
一、细话歌的分类
细话歌根据内容可分为根源歌和撒花歌两大类。根源歌有严格的歌路,带有竞赛性质,主要是考问对方一些远古时代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生活常识,它分为天地起始歌和一般盘问歌。天地起始歌现在很少有男女青年唱,一般只在葬礼歌场上唱,如《腊赊赛嗟》(讲述白裤瑶砍牛陪葬的来历):
唱:
鸿蒙创世期,
腊赊赛嗟,
破了人世规律,
砍牛作陪葬。
爹娘死去,
不再分食。
同龄啊,
只是人世伊始时候,
竟拿何物当砍刀,
何物当绑绳啊,
何物当柱头?答:
鸿蒙创世期,
爹娘死去尽分食。
同龄啊,
先人有传述,
腊赊赛嗟,
年少放牧,
偶知为母生育最辛苦,
从是起始,
砍牛陪葬,
爹娘断命不分食。
……
一般盘问歌,如:唱:
天风萧萧,
枫叶飘落,
第一张落在大树脚,
第二张飘过大重坡,
第三张随风颠荡无着落。
同龄啊,
请细心指点,
三张枫叶姓什么?答:
天风萧萧,
枫叶飘落,
前年娶嫂是大哥,
去年姐姐嫁过九重坡,
同龄我无人陪伴,
东游西荡无着落。
细话歌中的另一类是撒花歌,也就是纯情歌,没有严格的歌路,像仙人撒花,有兴趣可多撒,无兴趣唱几句便收尾,让对方接唱,或不唱,或说上悄悄话,想唱再唱。撒花歌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生活的各方面,有敬请歌、探情歌、连情歌、思情歌、怨情歌、季节歌、送别歌、赠物歌、自由歌等。现在白裤瑶青年男女多唱撒花歌,因为更容易增进双方感情。
如探情歌:
聪明难比小同龄,
空撒花儿空撒情,
空唱花儿哄微娅,
等海发白不嫁人。
二、似歌似话的旋律特征
白裤瑶细话歌结构单一,二句式单声部独唱形式,节奏稍自由,似说话、似歌唱,附点节奏贯穿始终,快速进行;旋律如一起一伏的“小波浪”,横向最大音程为小六度,多重复,唱词密集,较少拖腔;由四个骨干音(mi、sol、la、do)来回重复进行,呈现一种模糊而不稳定的宫、角、徵调式交替形态,犹如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歌曲”。
细话歌旋律音高因受其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影响,有着民间传统的音高表现形式,即没有那种在钢琴键盘上弹奏出来的音高概念和音程结构形态那样的稳定和固定,具体表现在具有浮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种旋律的浮动性是与旋律的固定性相对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音高与音程结构的控制存在着较为模糊的概念,常常不能用现在通行的记谱法将其版本固定下来,当地的一些音乐工作者为了传唱和工作的需要,目前也只有运用现在通行的记谱法尽量将这些歌曲记录下来,但在传唱中却有着特殊的浮动性和装饰性特点,这就是“细话”歌原有的风格和特征,它不能按正规歌谱按部就班地歌唱。
三、歌唱与表现
细话歌的歌唱特点与表现方式最能显现出白裤瑶独特的音乐性质和特征。我们知道,歌唱的表现结构由气息振动声带、唇齿舌与口腔的联合发声点、声音在腔体形成共鸣的位置三部分构成,因此,声音有虚、实、真、假之分。我国大多数民族民间歌唱都运用真声、真嗓,如被众多人所熟悉的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运用宽嗓、喉头摇摆等方法,展现的是宽广、奔放、自如的高原民族特点,四川、贵州等地少数民族运用真声喊唱出南方山区清澈、亮丽的特点,而广西的白裤瑶族群是一个原始神秘的部落,细话歌的歌唱运用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浓重鼻音,声音短促低沉,如泣中歌,又如泣中语,呈现出特殊的悲情格调,这是否和其民族信仰有很大的关联,还有待更深入地研究,是一个在民族根源与音声关系方面值得研究的课题。
白裤瑶暮祖在歌唱的表现上非常独特。白裤瑶在赶夜街或是葬礼砍牛后或是婚礼后的夜晚,每过了午夜零点,暮祖们衣着盛装,成群结队,挨在一起唱着鼻音浓重的细话歌,如喃喃细语,忽而情意绵绵,忽而悲情切切,忽而抚手耳语。唱到情意相投时,女方就要主动要求男方留下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方的腰带。悲情、耳语、抚手和抢腰带是白裤瑶细话歌歌唱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白裤瑶细话歌的歌唱与表现充分显现出其原始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
勤劳、勇敢、朴实、憨厚的白裤瑶族群世代生活在广西西北部这片大石山区,这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原始部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白裤瑶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过着男耕女织的古朴生活。夜晚走在里湖、八圩、瑶寨的歌场上,点点手电筒发出微弱的光线,犹如一首细话歌:“木叶声声吹,娅等朵海归,月儿明,风儿轻,暮祖歌场双双对,呃嗯抚手相依偎;木叶声声吹,娅要朵海背,黑腰带,斑褶裙,弄场陡筛推一推,天明携手一同回……”这瑶寨的满山遍野都洒满了浪漫气息。
注释:
①娅:瑶语,男女对歌时,女方自称为“娅”。
②红枫:白裤瑶《天地始歌》说,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三百六十个垌场,其中有个大风坪,死去的人都在大风坪的红枫树下聚集对歌。
③朵海:瑶语,男女对歌时,女方称男方为“朵海”。
参考文献:
[1]谢明学.中国白裤瑶风情录[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5.
[2]中国民族博物馆编印.南丹白裤瑶民俗与风情[M].2008.10.
作者简介:
唐代俊,河池学院艺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