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2-04-29石素真
古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而不可替代的。我国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从两千五百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至今经历了许多朝代变迁,时代更迭,每一时代都为诗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容,诗歌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本文从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应用研究的角度对古代诗歌与现代文学进行一些简单探究。
概述
一、古代诗歌的概念
古代诗歌种类繁杂,按音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个概念应该是从唐代形成的。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二、古代诗歌的特点
(一)古代的诗歌,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这也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的是刘邦对争霸天下的向往和决心,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则表达了杜甫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这些诗文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二)诗歌通过典型形象反映当时生活,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
诗歌的精练性,使其在不多的语句中更能简洁地表达和反映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特点,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是乃斯言!观“呜呼滑竿工,尔生一何劳!尔居一何糟!”、“清水咽烟尘,面黧骨如柴;烈日登高岭,倒毙路边埋;风雪嗟无衣,冻死谁复哀!”、“呜呼此十人,宁无兄与弟,宁无母与妻?或因无力养,各自奔东西。十人结蓬萍,生死莫相离!”可知。词气一前一后排用“呜呼”反复发叹,中间纯以白描及“嗟”、“哀”承转,层层推进,“一弹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三)古代诗歌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代表着一种特殊符号,是具有自己才能解构的神秘色彩的体系,它可以把抽象的理性意蕴系统化,还能在其中赋予情感的美感。中国古代诗歌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也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不直接表达情感的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
三、现代文学的体裁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大约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五四”新文学以后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又随着中国革命与社会性质的演变,以新中国成立为主要分界线,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中国现代文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即现代文学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学都有其所处各历史阶段的的痕迹,历史风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两个阶段又是不可割裂的,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与古典文学又有着显著区别。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孕育的社会主义因素,特别是以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为代表,保证了文学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加入,对文学进行了干预,社会主义文学成为80年代前当代文学的主流。
现代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文学题材的诞生,比如杂文﹑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报告文学等,此外抒情方式、叙述角度及描写手段等写作手法也有新的创造,现代气息浓厚,与世界潮流遥相呼应,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
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古以来的思想发祥
中国人欣赏什么,厌恶什么,都可以从古诗中看到渊源。比如《诗经》中描写美人所展示的审美倾向,比如《离骚》中对谄媚小人的厌恶。比如看到落花枯叶,会伤春悲秋。这些都是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一种本能倾向。所以现代作家中还是有很多人在以一种传统的纯粹文人的姿态在写作,比如汪曾祺,比如林清玄。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我们更能够感觉到这些古典诗句的浪漫、美丽、阔达和悲壮,比现代文学更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并不仅仅是诗句的气势,而是其间能经久不息撞击我们心灵的诗歌魅力,也是一直传承至今的精神享受。
现代文学的很多境界,其实都是从古代诗歌的诗境和思想中得来的。大多数古代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是承载着诗人内心情感的篇章,读这些诗歌能够使读者的内心得到满足,精神得到升华,心境得以舒缓。而现代文学的许多语言、形象、韵律等也只不过是作者思想的外壳,作者思想的载体,是由作者到读者或听众之间的媒介而已,真正内核的东西,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则是现代诗人的情怀,现代文人的情怀。
二、写作方法上的应用
古代诗歌善用意象,讲求虚实结合,在写作艺术上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会采用一些留白的手法。并且古代诗歌着重抒情,现代一些散文诗歌在抒情手法上对此有所借鉴。古代诗歌多用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现代依然沿习。古代诗歌讲究对仗,现代文中会采用总题之下,几条线索并立的手法。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是议论文的写法指导。古代诗歌想象力的充分运用,也为后世的写作打开了门路。
元人陶明濬《说诗杂记》说:“万事皆以入神为极致……一技之妙皆可入神……魁群冠伦,出类拔萃,皆所谓入神者也。”陶氏又解释说:“入神二字之义,心通其道,口不能言。己所专有,他人不得袭取。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其极为入神。”(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注》)陶明濬还描述了诗歌创作入神的性状,但他认为“入神”为“巧者其极”,并不太确切。诗能入神,有时并非极工巧所能致,因极工巧并不一定能使诗臻于化境。
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歌和歌词作为抒发作者情感的抒情文学载体,其多元化的内容、优美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成为忙碌的现代人渴望和追求的意境,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谭亚新通过赏析《洗月》、《七里山塘》、《久久雨》等作品,为人们传达了诗歌散文从传统到现代、从现实到联想的写作手法,让人们从中感受现代文学诗的魅力。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无比饱酣的笔墨,展示了现代文学充满奇幻生活的魅力、语言文学创作的魅力、人与自然情感交融的魅力。
三、文学发展上的应用
诗歌是最初的文学形式。最初的诗歌就分为以《诗经》为代表的写实诗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诗。之后写实派还有乐府的辉煌,杜甫的经典;浪漫派还有李白的潇洒,苏轼的豪迈。到了近现代还有这两个派别的争论,即是为人生而写作,还是为艺术而写作。
我们现在讨论的诗歌“极致”问题,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古典诗歌的“极致”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追求。在我国古代,“诗”和“文”被认为是正统文学,而小说之类的被称为“小道”。在对待诗歌艺术的态度方面,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视诗歌创作为毕生的事业,倾其全力,唐代的王维为作诗而走入醋瓮,贾岛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被冠以“苦吟诗人”。面对古人已经达到的高度,我辈很难追赶上前人,但是我们依然应该苦苦追求、攀登不已,力求达到诗歌艺术新的极致。在快节奏的今天,诗人和读者不应只是把诗作为一种文化快餐,不肯用心,以致诗歌离我们“渐行渐远”。2.诗人要达到诗歌创作的“极致”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如前文所述,诗人的艺术涵养、生活积累、艺术追求等条件是其追求诗歌创作“极致”的基础,而诗人高境界的人生理想也会在诗人诗歌创作中留下痕迹,甚至决定诗歌创作的格调。诗歌是歌唱人生的文学,也是表达诗人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只有当诗人具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时代而歌唱,并且自觉追求自身诗歌创作的“极致”,才能写出高品位高境界的诗歌。3.我们提倡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要追求“极致”,并非要求每个诗人都要达到李白、杜甫那样的高度,而是希望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地学习古人的创作方法,在模仿和创新中,专心创作,力求达到自己诗歌创作的“极致”,为我国诗歌创做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到处可见老小失养、孤寡无助的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职场竞争愈演愈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这些令人浮躁的因素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凡此诸种压力导致很多人心灵世界的失衡,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等问题随之而生。如何调适人们心灵世界的冲突、化解人们精神世界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内心的苦闷与孤独,成为当代文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诊所和心理名医,甚至“养生大师”的涌现,都是为了缓解当今社会人们的内心苦闷与生活压力。但是,人类自我心灵世界的平衡、宁静、快乐、和谐,是不可能靠外在力量彻底解决的,真正达到内心世界的宁静需要自身的调节,需要自我调节,因此,关键还得靠自己。
古代是同现代相对的概念,所以,古代诗歌是同现代文学相对应而划分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也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延伸和创新,虽然古代诗歌并不能等同于古代文学。第一,体现在语言的变化上。“五四”新文学阶段提倡白话,贬斥文言,最终白话代替了文言,语言的变化使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文字本身的障碍大大减少。第二,体现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上。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是依托西方现代思想的选择、接纳和内化的过程,其间夹杂着抛弃一切传统文学的过激情绪,不过后来又进行了反思,因而产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丰富和复杂的。此外,由于现代文学与当今在时间距离上的接近,现代文学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坐标,更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进而具有更多的可直接借鉴性。
结语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不可小视。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它们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因素而言,古代诗歌更具有代表性,但在时代的发展中,现代文学越来越占据发展历程,甚至出现一些垃圾文学,使得古代诗歌在现今都难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立群,张晓明.“历史整体性”与中西诗学的汇通——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理论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0,(02).
[2] 黄立.跨文化视野中的刘若愚词学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9) .
[3]何圣伦.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读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J].文艺评论,2009,(04).
[4]曹顺庆,杨一铎.立足异质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03) .
[5]刘亚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 2009,(04) .
[6]徐志啸.用西方理论解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文论[J].晋阳学刊, 2009,(01) .
[7]卢迎伏.“样式齐全,榫合完美”——评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01).
[8]徐志啸.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J].社会科学,2008,(10).
[9]杨乃乔.路径与窗口——论刘若愚及在美国学界崛起的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10]李玉华.论刘若愚“形上理论”的综合性[J].语文学刊,2008,(17) .
作者简介:
石素真(1977— ),女,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