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长三角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2-04-29张芳邹俊
张芳 邹俊
摘要: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中欧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然而自欧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欧洲部分国家经济下滑,欧元贬值,失业率不断攀升,欧洲经济的低迷给中国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外贸企业转型迫在眉睫。因此,我国以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长三角外贸企业需要迅速调整,包括市场方向转型、增长方式转型及企业战略的转型。应及时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方式,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欧债危机;长三角;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12-0058-05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对外宣布其前任隐瞒大量财政赤字,引起市场恐慌,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评级,希腊的信用评级由A-降到BBB+,在希腊债务危机的传染效应下,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到牵连。2010年10月,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主权债级别已经被分别调低到历史最低点,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一、欧债危机影响下的中欧经贸关系
(一)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欧洲经济恢复缓慢
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后,欧盟为应对和预防债务危机向其他成员国蔓延,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进行了经济治理架构的改革。但两年来,欧债危机不仅没有平息,反而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1]欧元区以“欧盟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债务问题最为严重,受影响国家的GDP占欧元区GDP的37%左右。这场危机虽然来势并不凶猛,但在其缓慢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评级机构不时地下调信用评级,产生危机的国家不断增多,问题不断浮现。欧洲资金外逃,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利息率上升,欧元不断贬值,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长期来看,危机爆发的根源是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欧洲经济的恢复困难重重,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
(二)中欧经贸关系密切,危机以前发展稳定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自欧盟诞生以来,在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的影响下,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2010年欧盟GDP达到16.3万亿美元(其中欧元区为12.2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8万亿美元(其中欧元区3.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25.2%,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中欧经贸关系自2004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一直处于稳定发展趋势,2005—2010年,中欧贸易增长2.2倍,超过中美贸易和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见表1)。2011年7月,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至关重要。但是,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化,中国对欧出口将面临着很大风险,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传导到中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欧出口形势严峻
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危机导致欧洲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欧洲经济不振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正逐步升级。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5 6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 5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较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低近6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我国对欧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出口额已连续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2012年1~5月,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总值2 208.2亿美元,增长只有1.3%,而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增长了12%,中俄双边贸易增长了24.4%(见表2)。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两支重要力量,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难以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独善其身。
二、欧债危机对长三角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冲击
(一)对欧出口下降加快,长三角外贸下滑严重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包括江苏、浙江两省,一直以来交通便利,制造业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外贸的发展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欧债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从2011年开始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欧洲市场消费不足,对欧出口订单大幅回落。根据杭州海关的统计,浙江省受欧元区经济震荡影响,对欧盟出口大幅下降,2012年1~4月,浙江省对欧盟出口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对欧元区出口114.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南京海关数据也显示江苏省外贸出口严重下滑,2012年1~4月,江苏对欧盟地区的出口总额为200.5亿美元,同比下降12.1%。对于长三角另一经济重镇上海而言,出口也显疲态,根据上海海关统计,受欧盟市场不景气的影响,2012年1~2月上海海关关区对欧盟出口只有138.3亿美元,逆势下降3%,下拉关区出口总额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高新技术产品对欧盟的出口下降最快,对相关企业的影响也最大。长三角外贸发展面临着欧洲市场需求疲弱,出口严重下滑以及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等多重压力,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严峻考验。
(二)欧盟部分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需求萎缩
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欧洲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影响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也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3]根据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2012年2月,欧元区和欧盟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分别为10.8%和10.2%,环比均上升0.1个百分点,仍维持高位运行。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采取的激进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使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后的二次衰退。西班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西班牙失业率升至24.4%,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达1994年以来峰值。在就业群体中,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尤为严重,第一季度西班牙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升至52%,失业率为全欧洲之最。欧洲国家市场需求下降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长三角经济影响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没钱消费,不敢消费,使得欧洲市场需求不振,订单减少,从而给长三角外贸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危机。[3]
(三)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外贸企业频遭贸易壁垒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易受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综合影响,在欧债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一些国家的失业率不断攀升,经济低迷,国民消费能力减弱。政府为缓解国内经济危机,转移国民视线,对贸易实行保护主义,影响最大的就是我国外贸企业。近年来,欧盟对华贸易中,打着“绿色”、“环保”旗帜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频频使用,对出口欧洲的纺织品、茶叶、蜂蜜、中药、人体护理用品等产品制定了较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相关产业出口受到严重制约。2010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9年增加57.1%,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1]2011年5月14日,欧盟终裁对中国出口的高档铜版纸分别征收最高为35.1%和12%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此前欧盟从未同时对进口同一产品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双重救济。2012年2月欧盟危险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发布欧盟及欧洲经济区市场243份不合格产品通报,较上年同期增长93%,其中,中国124份,占总通报数量的62%,是被通报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长三角外贸企业在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企业自身需提高技术标准,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各种壁垒。
(四)人民币兑欧元持续升值,外贸企业利润不断下滑
由于希腊等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欧元汇率持续下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下降,2012年5月,欧元兑人民币汇率首次跌破8.0的整数关口,创2002年6月以来的新低。从1欧元兑9.8元人民币到现在的1欧元兑8.0元人民币,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已持续下跌超过30%,长三角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非常现实。人民币升值过快导致企业无法生存,危机加剧又增加了企业出口的坏账风险,整体盈利水平大幅下滑。[3]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2011年1~2月,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出口利润微薄的企业能够承受的汇率水平已经达到极限,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目前很多江浙外贸企业的订单由于担心汇率损失,主要接单都以短期订单为主,长期订单不敢接,“飞单”的现象明显,很多国际服装、鞋帽类的订单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对欧洲的订单,很多企业考虑到远期汇率变动风险,也是多用美元报价结算,企业想进一步提高报价也很难,产品利润被汇率等因素“倒逼”现象严重。
三、长三角外贸企业应对欧债危机中的难题
(一)企业应对危机融资准备不足
目前,长三角外贸企业应对危机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融资难问题,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程序复杂和谨慎,各级金融机构审批时间长,给融资增加了难度,往往审查还没结束,手中的订单却没有了。为了获得资金,很多外贸企业都会选择用贸易融资方式来规避风险和获得周转资金,但国际保理和福费延业务对于金额、期限要求较高,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单笔业务出口金额太小,采用此方式会增加企业费用。如保理业务保理费约在1%左右。交易费率的偏高,使一些企业难以承受,更不用说证券和债券资本市场的高门槛令大多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望而却步。[4]资金缺乏是很多有意向新兴市场或国内市场转型的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企业在向新市场拓展过程中,往往由于渠道铺设成本高、营销费用大、资金占用时间长等问题,会增加很多资金和成本开支。因此,融资准备不足对于有意于开发新市场的外贸企业而言,非常棘手。
(二)企业应对危机缺乏持续创新机制
长三角外贸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对地区的经贸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外贸企业在出口创汇、吸纳就业、稳定经济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外贸企业实力较弱、创新机制缺乏、抗风险能力差等缺陷,低成本竞争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许多外贸加工企业利润骤降或倒闭,转型势在必行。然而在市场化进程初期,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基本采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较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转型问题时,由于竞争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差,转型就无法顺利完成,从而陷入到“低增长”、“低利润”的困境中。长三角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导致创新激励制度不够具体,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方向不明确,创新行为比较盲目。就未来发展来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企业应对危机缺乏自主品牌建设
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大量的商品都是通过贴牌的方式“走出去”的,贴牌加工成为众多外贸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从而保障了企业的资本积累。贴牌加工模式下企业只需要按订单把产品做好,市场的竞争和风险则由国外品牌商承担,企业不需要考虑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但是,当外贸企业要开拓国外和国内新兴市场时,必须由自己来面对市场竞争和风险等问题。[5]长三角企业通过多年的贴牌生产积累了不少经验,短期内可以通过贴牌维持生存,长期却忽视了自有品牌的建设,一旦国外市场萎缩和萧条,缺乏品牌或专利技术的外贸企业最易受到冲击。目前有不少外贸企业向新兴市场转型,一些外贸企业冒着侵犯别人商标和专利的风险,在新兴市场上销售贴着各式名牌的产品,很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这种生产和经营方式长期来看难以维系,外贸企业应对危机应积极思考如何转型。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是品牌没有知名度,即使产品质量很好,也很难获得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竞争中缺乏优势。
四、长三角外贸企业应对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出口市场及时调整,由欧洲市场向新兴市场转变
长三角地区外贸的出口市场多集中于欧美日等地区,一旦这些国家经济不景气,出现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大。为了减少对少数国家的出口依赖,外贸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向中东欧、南美、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转移。目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海关最新统计,2012年4月,我国对印度和俄罗斯出口分别排为第七位和第九位,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增长最快,同比增长为14.3%,远高于对欧洲国家的出口增长率。目前,我国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开展与新兴市场的合作,长三角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良好的市场环境开发新兴市场,拓宽市场渠道,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走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的道路建立市场优势。只有在保住传统市场出口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中寻找贸易机会,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欧洲市场需求的下降,才能减少欧债危机对长三角地区外贸的影响。
(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订单萎缩,资金链陷入困境,为求生存发展,很多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由“外贸”向“内贸”转型,进而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是长三角外贸企业转型的一个战略跨越。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义乌市走在前列。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生产制造超过200万种小商品,其中外向型企业达到65%以上,商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义乌大量生产企业靠出口订单生存,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极易受到出口国家经济危机的牵连。2011年3月,义乌市启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项目作为提高义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义乌大部分外贸商品物美价廉,很适合在国内市场销售,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国内一些销售渠道的门槛又比较高,如何进入国内市场是企业的最大难题。对此,义乌市专门为外贸企业举办一些外贸商品展销会,帮助一些外贸商品进入大型超市或百货商场等零售终端,企业也积极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积极向国内市场开拓。[5]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企业都要有良好的质量和品质支撑,并在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及结算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转型,以尽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外贸企业积极转型
长三角地区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如纺织、皮革、化工等加工贸易企业采用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资源过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这种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加速产业升级的一次机遇,而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是提高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不少外贸企业积极转型,发展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产业,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低碳节能产品,形成带动地区出口产业的新方向。2011年,“绿色低碳”成为广交会上亮丽的风景,不少外贸企业携低碳节能产品亮相广交会,“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商品已逐渐成为企业新的出口方向。长三角外贸企业应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针对国家政策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培植新的外贸出口产业。
(四)储备高端人才,化“危机”为“转机”
一直以来,由于薪酬、福利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高端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长三角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而欧债危机的爆发则提供了扭转这一局面的机遇。现在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失业率非常高,很多人到国外寻找工作机会,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外一些高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在欧债危机导致的海外就业压力和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形成的就业引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外贸企业目前面临一个引进人才的很好机遇。欧洲多年的经济繁荣孕育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有金融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设计师等,企业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适量引入公司发展所需的人才,为自己的品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6]。
五、结语
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严重危机,欧洲一些国家的整体恢复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克服各种问题和挑战,其自身调整过程中带来的阵痛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格局,导致我国以欧盟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长三角外贸企业需要迅速的调整,包括市场方向的转型,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企业战略的转型等。危机中蕴含转机,长三角外贸企业如果转型得力,及时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方式,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企业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不仅可以走出欧债危机的阴霾,还会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复苏中赢得有力的市场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7]。
参考文献:
[1]姚玲.欧债危机路漫漫 中欧经贸待考验——剖析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J].国际贸易,2011,(9).
[2]潘正彦.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国际贸易,2012,(2).
[3]皮守成,王永.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2,(3).
[4]周萍,袁慧.长三角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分析[J].会计之友,2009,(11).
[5]季晓伟.外贸企业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研究——以“改革试点”中的义乌为例[J].特区经济,2011,(11).
[6]王欣昱,杨惠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J].商业研究,2010,(11):219-222.
[7]杨贵中,谭远发.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