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人本化服务理念,推动社会化管理进程
2012-04-29孙乐
孙乐
1982年在《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为了统筹解决老干部离休退休方面的问题,各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老干部工作机构,专司其事。” 逐步推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解除干部离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是干部离退休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以“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构建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为契机,阐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内涵以及探讨推进这项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这既是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确保实现退休人员与单位剥离的条件;二是针对各地街道社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因地制宜采取“基本形式”或“过渡形式”的管理;三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由于主客观因素决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着眼于长远目标,又要考虑当前实际。
2011 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到2015 年初步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2.15 亿老年人将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基本实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取得初步成效,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条件不配套、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现就社会化管理服务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涵明确、意义重大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单位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 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社会保障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保障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把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为他们服务一生、保障一生。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在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后,逐步从管理退休人员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活力。部分退休人员因子女经常不在身边,社会组织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同时社会化管理涉及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和社区服务,在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促进社区建设和功能的完善,推动社区就业。
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容极具延展性
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和加强社会化管理模式,丰富日常管理服务手段,使之与地区发展形势相适应,与老百姓的普遍需求相符合,有效提升各方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社会化管理服务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保障其经济来源;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基本信息实行社会化管理,为退休人员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为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相关查询服务;掌握退休人员生存和流动状况,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为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组织他们参加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活动,加强退休人员政治思想工作;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退休人员提供健康保健、医疗卫生、护理陪护等服务;组织退休人员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指导和帮助其发挥余热,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其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协助死亡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
此外,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容应突出基层管理与社情民意的对接,强调规范化运作与实际矛盾的解决,体现为民服务与扶贫帮困的成效,注重团结鼓劲和精神激励的作用,不断挖掘、延展服务内容,以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街道、社区的和谐指数,全面营造管理规范,服务到位,齐抓共管,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及市政府的要求,自2000年北京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这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重要举措,也是干部离退休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截至2010年5月,全市已有20%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可在社区享受医药费报销、养老金认证、经适房和廉租房办理证明、丧葬补贴等17项服务。2011年北京市已制定《北京市非公有制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操作办法》,首次启动民企、个体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该办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退休职工与原单位“脱钩”,统一纳入社区属地管理,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北京市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及中央在京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目前仍由原单位管理服务。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涉及本市46万人的事业单位改革将逐步深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这意味着,一直以来被视为畏途的事业单位改革,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但实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还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
(一)社区建设基础薄弱,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各级财政加大了社区建设的投入,社区基础设施有明显改观,社区干部待遇得到提高。各地区不仅将社区建设列入每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专门制定了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建设。但是,社区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社区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社区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中央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关意见要求,每个社区要达到“一部三室三站”( 即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劳动保障工作站、计生和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0 平方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地区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部分社区连基本的办公用房都没有,加大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难度。
目前,北京有16个区县,138个街道办事处,62个地区办事处,122个乡镇,2717个社区,并已初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区建设新格局,但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化管理的工作需要,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二)社区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西方学者曾经将老年人的需要简单地概括为3 个M:第一是Money,即“有没有钱”;第二是Medical, 即“医疗”;第三是Mental,即“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问题”,养老问题无非是这三方面的满足。目前,社区服务中针对退休人员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协助资格认证、死亡吊唁抚慰、生病住院探视、特困老人帮扶、春节走访慰问、重阳节文体活动等,而对于退休人员需要的治疗、医疗照顾、治疗康复、医疗救助、长期注射、专业咨询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咨询、情感支持、精神慰藉、接触疾病、残疾处理、临终关怀、社会互动、紧急救援等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方面的服务难以全面提供。
(三)退休员工对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社会化管理服务按照“老人老原则,新人新办法”的制度设计,同时,为避免退休员工间互相攀比,并将逐步统一医疗和福利待遇标准,而不同单位的退休人员在医疗、福利待遇方面客观差距较大。效益好的单位的退休人员担心社会化以后,会降低原有的福利待遇,不愿意进入社区管理,致使改革推行遇到很大阻力。
(四)已建立的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还不完善
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不够详细和准确,社保机构与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制度和手段还不完善不能有效遏制冒领养老金行为,查处养老金冒领问题缺乏执法力度。
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策
(一)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社区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切实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财政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实行动态增长。同时,在保证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前提下,要鼓励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资助、捐赠,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以筹集更多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投入不足的难题,形成社区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的问题,完善基础设施。
(二)丰富针对退休人员的社区服务内容
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建立分类分级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体系。增强社区提供退休人员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精神或心理卫生方面服务的能力。同时根据退休人员的健康状况、子女情况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例如,某社区将辖区的60 周岁以上老人划为三级分别进行管理:有子女,身体较健康的为“一级”,由片区成员和组代表具体负责,有重要事情及时报告社区;身体有疾病但并不伤残,子女下岗外出谋生,家中只剩老人和孩子的“空巢老人”为“二级”,由片区负责人随时向社区报告各种情况,社区和片区共同服务到户;有伤残, 长期受疾病折磨,无子女的孤老为“三级”,由社区派专人早、中、晚上门问候,帮助料理家务。
(三)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将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按上述八项内容进行管理服务。可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破产、关闭企业的退休人员由居住地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接收,实行社会化管理。二是管理较为规范的行业统筹单位、大中型企业、各区局退休人员托管中心,可在一定时期内委托单位退管组织进行管理服务,逐步纳入社区管理。三是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管理形式并存:本市事业单位将进行分类改革——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其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前两类改革。先在管理基础好的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摸索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使社会化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
(四)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
退休人员不仅要求生活服务有保障,还需要友谊、尊重和归属。社会化管理服务要把重点放在关心和满足退休人员的需求上,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退休人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可以让他们直接参与管理和服务。社会保险机构在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可以积极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发挥自管小组以及退休人员的互助作用,倡导退休人员在物质上互相帮助、精神上互相支持,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五)进一步加强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建立规范统一的退休人员信息库,实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化,提高服务质量和便捷程度。退休人员遍布各个社区,因此要健全和完善街道和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网络, 使街道或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信息。只有建立起准确、完整、统一、规范的信息库,才能满足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需求。同时,各级退管机构及时做好新增退休人员信息的采集、入库以及数据库的实时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实现对退休人员信息的动态管理。
(六)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
联系卡由街道或社区社会保障机构向本辖区内的退休人员发放,做到纳入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人手一卡,让退休人员知道街道或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联系方式、工作内容和职责,实行双向沟通。
(七)建立科学统一的退休人员生存状况认证制度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掌握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离退休人员生存认定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养老金发放、管理、领取等各环节中的职责,相关部门都能参与到防冒领的行动中来。二是在不断加强退休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上,以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为基础建立预警制度。对高龄、病弱退休人员进行定期协查,以走访、调查、慰问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掌握退休人员生存状况。三是实现指纹采集数据库与养老支付系统的无缝对接,方便指纹比对。四是与医疗机构及公安、民政部门建立联系,及时获取退休人员的死亡信息。同时要加强异地居住人员的协管、协查。建立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年检制度,创新年检方式方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总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开展服务,形成科学、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使退休人员成为“社会人”以后,能更好地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道斌.企业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方式[J].工会论坛,2003.
[2] 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16 号.
[3] 张雪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7(23).
(作者简介:孙 乐(1978.6-),天津人,大学本科,馆员(中级),就职于国家图书馆离退休干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