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分级治疗很重要
2012-04-29李恒进
很少人因为痤疮用药,而是任其自生自灭。这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脂腺管壁因角化物堵塞,造成皮脂排出不畅,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虽然可以自愈,但是会在皮肤上留下难看的色素沉着或者坑坑洞洞。所以,适当地用药物缓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性使用外用药物
选择痤疮外用药时应根据痤疮的类型、痤疮的病情、患者皮肤的耐受能力选择。
痤疮的外用治疗药物有维甲酸、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菌素、硫磺制剂、水杨酸制剂等。外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度痤疮,涂于患处,每晚1次。主要用于治疗除严重性痤疮以外的各种类型痤疮,早期使用效果更好,以预防更严重的皮损发生。应该用在整个受累的区域,如果有炎症性皮损,应在开始和抗生素治疗结合。
外用药物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反应:局部烧灼感、红斑、刺痛、瘙痒、皮肤干燥或脱屑,光敏感。
使用上述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接触眼、口唇及黏膜;避免用药部位过度日光照晒;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药物浓度;先从额头并以点涂方式用起;治疗初期可出现局部刺激反应,不必停药,减少给药次数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此外,还可外用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或氯洁霉素,用酒精或丙二醇配制,浓度为1%~2%。氯林可霉素磷酸酯溶液、盐酸氯林可霉素溶液系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敏感的患者,浓度为1%。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凝胶、搽剂,特别适用于炎性丘疹。外用抗生素涂于患处,一日2次,4周为一疗程。
外用抗菌剂,适应于轻中度痤疮,含量15%~20%的霜剂,一日2次,能显著抑制丙酸杆菌生长,具有较高抗菌活性,抗角质化、抗增生、抗细胞毒素作用,减轻色素沉着。
复方硫磺洗剂由沉降硫磺、硫酸锌、樟脑。避免接触眼部,口腔和黏膜。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刺激反应。用法和剂量:涂于患处,一日2次。
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治疗中四环素类应作为首选,赖甲四环素应作为一线选择;多烯环素和米诺环素可作为次选;第一代四环素可作为第三选择。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可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宜选择。
口服抗生素的剂量为赖甲四环素300mg~600mg/d;多烯环素和米诺环素100mg~200mg/d,可以一次或分2次口服;四环素每日0.5 g~1.0g,分2次空腹口服;红霉素1.0g,分2次口服。口服抗生素疗程不少于6周,但不宜超过12周。
口服抗生素可产生耐药。如何防止耐药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治疗足量,不宜减量维持。保证足够疗程,避免间断使用。2周~3周后无效时及时停用或更换抗生素。不能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不能作为维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可监测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
分级治疗很重要
分级对痤疮的合理治疗非常重要。最简单的分级方法是根据主要损害的类型,而不考虑损害的数目:
I级: 只有粉刺;
II级:粉刺及炎症性丘疹;
III级: 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
IV级: 除上述外,还有结节、囊肿、聚合性损害或溃疡。
痤疮的分级治疗:
I级(粉刺为主):以纠正角化药物为主:外用维甲酸。
II级、III级(丘疹/脓疱为主):抗菌药物为主,联合维甲酸。
IV级(结节/囊肿为主):系统维甲酸为主,可合并抗炎、抗菌的药物,严重时可合并激素类药物。
联合治疗优于单一疗法
联合治疗可针对痤疮发病的不同病生理因素,疗效优于单一疗法。联合治疗可相互协同(如外用维甲酸可增加抗菌药物的穿透力)。联合治疗要求配伍的药物无禁忌或疗效降低,并且不必同时停药。注意口服抗生素不应与外用抗生素联合使用,这样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而不增加疗效。
痤疮的维持治疗
在青春期长期存在的疾病,微粉刺是所有痤疮皮损的基础性皮损,在痤疮清除后,微粉刺仍然有形成,防止微粉刺形成对痤疮有预防作用,微粉刺是外用维A酸制剂的主要治疗靶点。
急性期痤疮治疗(改善>90%)后,应常规考虑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外用维A酸是维持治疗的首选。维持治疗的推荐疗程为6个月~12个月,过氧苯甲酰可与外用维A酸合用,以降低抗生素治疗后产生的细菌耐药,壬二酸和水杨酸也是维持治疗的选则。
有痤疮的青少年的生活起居应尽可能规律。饮食应少食辛辣、油腻食品。认真洗脸,每次须用香皂或洗面乳,每日洗2次~3次。
化妆品应以水性为主,原则上不应使用油膏类化妆品。注意:忌挤压炎性丘疹、结节和囊肿。
李恒进,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肉毒毒素祛除面部皱纹和肉毒毒素治疗多汗症,长期从事老年皮肤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