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2-04-29王欢,黄悦

今传媒 2012年12期
关键词:框架理论黄岩岛

王欢,黄悦

摘要:2012年4月10日,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事件发生后,以人民网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网络媒体纷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民网在对“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报道中,主要的报道内容是事件的概况与中菲两国的举动、以及各界人士的评价;发出此事情是由于菲方在制造事端的信号,强调中国对于黄岩岛的主权;除了自采稿件,消息主要来源于通讯社。人民网采取了一种国家框架的报道方针,在海洋争端频发的当下其具体操作值得思索。

关键词:黄岩岛;中菲对峙;框架理论;框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40-03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双方随后发生对峙。此次对峙被称为中国菲律宾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最严重的对抗。中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近阶段中国海洋危机报道的基本情况。本研究还原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在报道中的表现。通过对其新闻报道的分析勾勒出人民网所体现出来的新闻框架。

一、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理论之一,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1974 年在他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框架的概念,框架是认知、阐释、呈现事物的一种架构,经过符号转换与操作的过程,选择、组织了特定内涵,呈现出某种具有核心意义的思想类型,而这些思想类型又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1]。新闻的组织结构不同,亦即新闻对事件或议题报道方式不同,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的“真实”。本研究主要分析框架和框架化,从新闻生产和传播内容这两个层面考察人民网在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框架。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网有关中菲黄岩岛对峙报道的新闻进行量化的框架分析,进而揭示该媒体报道的立场和侧重点。通过对其网站文章新闻来源框架、事件主题框架、报道对象、内容选择等进行解读,还原其报道倾向和态度。

(一)媒体的选择

选择人民网的原因在于,人民网是人民日报旗下官方网站,是大陆媒体中的主流媒体,代表着政府的声音,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能够通过它反映出中国媒体在该事件中的态度和看法。

(二)抽样单元、时间界定、获取方法

以单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基本单元。所选文章必须是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为核心或由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直接引起的新闻报道。

抽样的起始日期为人民网第一条关于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新闻的发布日期, 即2012 年4月10日,抽样的结束日期为2012年5月9日。

作者以“黄岩岛”为关键词,在人民网的本站新闻数据库中的“国际”栏目进行搜索,共抽得符合要求的文章137篇。

(三)类目建构说明

联系本研究实际,类目设置为:新闻形式结构、新闻主题意义、报道对象、稿件数量与来源。

三、框架分析

(一)新闻形式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网在“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报道中,在新闻的诸多形式结构中采用最多的是主要事件、口语反应、景况,分别占25.5%,其次是评估,占15%,背景占13.7%。预测仅占0.007%,没有任何事件结果方面的描写。

图1

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人民网的新闻报道的形式结构主要集中在对事件的发生、事件的细节与进展的反映上,以硬新闻为主,以背景介绍和评论为辅。且不轻易对事件进行预测性描写。

(二)新闻主题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网关于“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报道的新闻主题意义多样化,主要集中在“菲方制造事端”这一主题上,占28.4%,其次比较集中的是“主权认知”(18.9%)、“菲方不容乐观”(16%)和中方示威(14.5%),然后是“批评警告”(10.9%),数量偏少的是“中方维护和平”(0.05%)、“国际干涉”(0.05%)。

图2

从图2数据看来,人民网的报道主要倾向于将“黄岩岛对峙”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菲方,同时,向外宣告中国对于黄岩岛的主权。还对菲方的不利因素,例如菲方经济贸易在中国受阻、国际社会不支持菲方等进行报道,对中方的有利因素进行报道,以及从军事的角度进行报道向菲方示威。另外,报道中还有对菲方直接发出批评警告,凸显出中方维护和平的报道,直指国际力量干涉的报道。使用的是“打击对方,激励我方”的政策。

有记者将“黄岩岛对峙”事件的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本文的取样时间内,第一阶段(4月10日~4月16日)中方首次约见菲临时代办,事态趋缓,中国方面希望通过外交渠道低调解决此事;第二阶段(4月17日~4月23日)中方撤船,黄岩岛事件再“降温”,在该阶段,菲律宾方面企图将事件复杂化,将事件参与方扩大,外交部则先后八次表态,宣告主权;第三阶段(4月24日~4月29日)非律宾表现出高度矛盾性,摆出两面姿态。第四阶段(4月30日~5月9日)菲“动作”不断,中方做好各种准备,这一阶段进入对峙的高潮,事件未能平息反而暗涌,中方开始反击[2]。

从图3、4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对峙事件刚刚发生,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是“主要事件”,着眼于事件本身;新闻主题意义集中于主权认知和谴责菲方上,首先提出自己的立场。在第二阶段,“主要事件”“口语反应”“景况”的报道数量相差不多,此阶段的报道倾向于全方位的新闻呈现;对菲方的谴责更加频繁。在第三阶段,“评估”和“背景”加入到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中来;新闻主题意义也扩展开来,全方位的拉开舆论网。第四阶段,时间渐进,“主要事件”退居其次,“口语反应”、“景况”、“评估”成为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报道主要为舆论战,一方面对菲律宾进行批评警告与责任归因,一方面强调主权归属,营造于菲方的不利因素涌现的氛围,同时,强调中国的行径是出于维护和平。时间越往后,新闻报道的形式结构和主题意义越是全方位。

图3

图4

(三)报道对象

研究结果表明在报道对象上,中菲黄岩岛事件涉及的中心人物或事件,包括中方政府、菲方政府,这里政府既包含了政府应对事件所做出的种种反应,也包含他们发表的各项声明;与事件相关的则包括了中方媒体及专家的代表观点,菲方媒体及专家的看法;而作为事件的旁观者的国际社会也对此事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图3显示,中方政府、菲方政府、中方媒体及专家的观点是人民网三大报道主角,而以中方对此事件的报道为主,数量占据了报道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对外媒反应的报道也仅仅只有4篇,涉及美国、新加坡和法国。

在新闻对象选取上,人民网主要关注我国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通过新闻发布会、外交部声明来表明国家立场,利用网络引导舆论。

在这次事件中,人民网则通过调查、采访、评论在第一时间将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政府的声音告知本国的公众,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树立政府威信、稳定民心的作用。另外,人民网的报道基调偏向正面宣传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物的处理上通显政府的权威,能激发起民众的爱国情怀。

(四)稿件数量与来源

1.稿件数量

人民网在30天期间共发稿158篇,除去无法确定消息来源和重复的新闻外,共有稿件137篇。

其中,第一阶段发稿16篇,第二阶段发稿20篇,第三阶段发稿27篇,第四阶段发稿74篇。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到了四阶段,稿件数量激增,稿件的数量和事态的发展呈正相关,在这一阶段,双方交涉、协调没有效果,中方对菲的态度不再抑制,要开始舆论发声。

图5

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消息来源和新闻来源。前者侧重于机构和个人,体现了媒体的偏向和立场,主要反映媒体的视野和取向,后者侧重于媒体间的转引与交流。

2.稿件来源

(1)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指报道中所引述的机构或人物, 是新闻事实或内容的提供者。消息源是构建新闻框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交代消息来源,媒体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消息源的倾向和偏好也是媒介话语权掌握在哪个群体中的重要体现。人民网以黄岩岛为核心的新闻报道中,政府部门和媒体记者、专家是人民网主要的消息来源。在人民网的报道中,超过一半来自记者采写和政府官员发布的消息。这也意味着除了新闻工作者本身之外,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话语权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这也体现了媒体的官方喉舌功能。政府出来摆明态度、澄清事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引导舆论、遏制事态升级,树立政府威信。然而,还有少数新闻来自外交部刊发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和菲律宾媒体发布的消息。针对菲律宾媒体的报道,大多数的报道内容是维护中国的利益的,是菲方媒体对自己政府的质疑声音,目的在于在反面上加强了中国政府的正义性。

图6

(2)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时,必须弄清每一个事实的来源及其真相,避免失实。交待新闻来源,可以使读者、听众、观众判断新闻的可靠程度,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这一,也有助于受众对新闻机构的监督,避免记者、编辑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以维护新闻真实性。

图7新闻来源分布图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网站,人民网有采访权,在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方面也有优势。在新闻选择上,人民网注重原创,突出权威性,注重记者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原创新闻多,来自其他网络媒体的报道少。表现在所有的报道以政府发布的消息为主,转载的新闻也大多来自新华社和中新社,同时少量兼顾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既保证信息的快速准确发布,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深入的分析解剖。

图8新闻来源类型分布

四、结 论

人民网的新闻框架是国家框架,遵循国家利益至上,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媒体紧密配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信息的选择和筛选上存在着明显的把关行为,引导舆论,树立权威,以宣传中国政策导向为主,对于菲方的报道多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报道。特别是在后期,整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舆论战的态势。在中菲黄岩岛对峙的新闻报道中,专家观点和资料的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大量被引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新华社、中新社信源依然在国际事务报道中广泛使用,人民网还有大量的自采新闻。总体来说,人民网体现出一种谨慎的、立场化的报道态度。

海洋事务越来越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相交织,海洋危机事件报道也就更值得被注意,南海问题一直在海洋事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着眼于全球有效传播确定报道立场与报道策略,应成为媒体的立身之本[3]。

参考文献:

[1] 高芳.简析框架理论[J].青年记者,2008(6)

[2] 郭媛丹.黄岩岛事件历经一月“五阶段”[N].法制晚报,2012-05-11

[3] 陆小华.从陆地传媒到海洋传媒——多重视角看海洋危机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拓展[J].新闻记者,2011(10).

猜你喜欢

框架理论黄岩岛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基于框架理论的隐喻翻译
浅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基于报纸媒体的宏观经济报道框架研究
用框架理论阐释多义词“意思”
Fillmore框架理论浅析
我们的黄岩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