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视角看汉语歇后语
2016-04-29王倩
王倩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从框架理论视角看汉语歇后语,认为汉语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提供了框架背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
关键词:认知;框架理论;汉语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短小、幽默、形象。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描述,后半部分是歇后语所想表达的真正意思。因此,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提供背景信息,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歇后语的理解与框架理论密切相关。因为框架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的意思。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举例分析歇后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
一、框架理论
语言学中“框架”一词来源于心理学家。1975年,马文.明斯基首次提出了框架的概念并将其引入人工智能领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查尔斯.费尔默首次将框架引入语言学领域。1985年他说过“框架是关于知识或者连贯的经验图式化的框架结构”(1985:223)。温格瑞尔和施密得(2001)提到框架是一种表征关于某些情景的知识和观念的认知模型。
认知框架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当我们用语言去展示一个情景时,如果认知的视角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第二,认知框架有着稳定的角色。第三,框架网络中的角色都是密切关联的。一旦这个框架网里的一个角色被提及,它就刺激整个认知框架。很大程度上说,唤醒整个认知框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意义。
二、从框架理论角度分析汉语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描述一个事件,后半部分描述这个事件的结果。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后面提供了一个框架,当人们看到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就会激活这个框架,然后通过思考能得出后半部分“一场空”。人们首先会想竹篮是由竹子编制的,竹篮上有很多缝隙,而水又是液体,用竹篮打水,水几乎都会从那些缝隙里漏出去,所以,竹篮是没办法用来打水的,用竹篮打水的结果就是竹篮里最后没有水。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就会得出这个歇后语的后半部分“一场空”。这个歇后语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们不要干这种徒劳的事情。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个歇后语描述的是一道家常菜,前半部分描述这道菜怎么做的,后半部分描述这道菜的颜色,最后呈现的结果。当人们看到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就会在脑海中激活做这道菜的框架,然后通过仔细的思考就能得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一青二白”。首先人们会想到“小葱”“豆腐”这两个事物框架,小葱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做菜的时候把小葱和豆腐拌在一起,抛开味觉感受,这道菜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青白相间,由此,人们可以推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一青二白”,这则歇后语的深意在于“青”和“清”,这两个字由相同的发音,但是意思完全不同,一个是青色、绿色,一个是清白的意思。这个歇后语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就是清清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酒混在冷水里------谁也搞不清
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一个事件,后半部分是关于其结果的描述。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提供一个框架,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歇后语的深层次意思。当人们看到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白酒混在冷水里”,就会激活人们脑海中关于这个事件的框架,人们就会想到“白酒”和“冷水”这两个事物框架:“白酒”是无色的,透明的,凉的液体;“冷水”是无色的,透明的,冰冷的液体。将白酒混在冷水里,人们真的是无法分清哪儿是白酒哪儿是冷水,这两种事物已经混成一体了。通过这些思考,人们就能推出这个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谁也搞不清”。现在通常使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事物难以分辨。
三、结语
本文使用了认知里面的框架理论来剖析3个汉语歇后语。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汉语歇后语来形容人或者事物,所以,我们就要能够很清楚的掌握这些歇后语的意义。其实歇后语的意义也不难理解,通过框架理论,我们激活了大脑中关于一个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框架,加以思考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总而言之,认知语言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本文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去看汉语歇后语的意义生成,通过框架理论,其实就会发现理解汉语歇后语并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65-76.
[2]Fillmore,C,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Qeudemidi Semantics,1985(6):222-254.
[3]F.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