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29张文翰
张文翰
〔关键词〕 口译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51—01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课作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要求教师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口译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口译课程设置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再次,口译教学设施欠缺简陋,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最后,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口译课程,系统有序地培养口译人才,成为各个高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下是笔者从自己的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对策。
三、教学对策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口译课与其他英语课的教学不同,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外,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的实践。例如,在课堂上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译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地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与压力,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2.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培养学生的口译兴趣。口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应该使用各种即时材料。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会议口译的实况录音供学生们去操练,也可以从央视对话节目、中国日报、21世纪英语报(英文版)或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口译操练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
3.口译工作语言的掌握。作为口译教学内容的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英语口语课的口头生活语言。要想做好口译工作,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口译工作语言”。这是一种在社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为了某种工作之故而使用的特定的口语。与生活口语相比,它的语级较高,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用词较为严谨,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很专业化。 “口译工作语言”在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却是译员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和提高的。因此掌握口译专业的工作语言是口译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4.在口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口译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要掌握好原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二是必须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和比较。在口译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差异。译员要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更要求能从字面意思之外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因此,口译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求口译学习者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口译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扩大知识面,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