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地理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
2012-04-29贾军访
贾军访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成性教学;策略;
观念;预案;生成;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78—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经验分享的过程。而实施地理生成性教学,既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创新,也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进行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其是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离,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出现无效提问与讨论泛滥,对课题的探究浮于表面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有效利用师生与生生在合作、交流中生成的超出教学预案的新问题、新情况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初中地理生成性教学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是进行地理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知识的传授,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吃透教材内容,如何讲好课上,很少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时常会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不打乱教学设计,实行一言堂、满堂灌,以至于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露视而不见,生成性资源难以得到利用,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创造性地生成个人经验与外在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资源。而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生成教学资源,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应敏锐地把握。生成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基础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景感受、情感感染的学习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其间,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从而让他们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真正展露,使他们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地理新课程理念指出,地理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两者的融合,着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必备的内容。为此,教师不能再以本为本,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归,要改变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落后观念,确立教材只是实施教学的部分依据,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载体的先进观念,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作用,从而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条件。
2.大胆创新,转变教师角色。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必须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对自身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努力成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可通过各种渠道,如,阅读报刊、浏览互联网、观看电视、进修培训等,以组织者的心态置身于学习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合理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铺路搭桥。
二、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是进行地理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依赖于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的、多变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应对突发情况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适时改变教学设计的可能。为此,教师应精心准备、设计预案,要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产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1.创设情境,优化生成教学资源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地理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学习内容置于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引人入胜且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这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优化地理课堂中生成教学资源的环境。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预设,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促进课堂中多维度、多层次的信息交流,避免单一的、封闭的、主观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进行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丰富多样课程资源的生成。但在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点概面和过于追求课堂生成的倾向,以使地理教学朝着健康、自然、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合理处理生成是进行地理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合理利用,以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1.正确引导学生设疑、质疑。“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可保证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互动的地理课堂中,教学要以问题呈现与问题解决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要反映地理学科文化,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价值性,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质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
2.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个体都会在认识、情感和心理上有各自的需求与表现,作为教师,应善于倾听课堂内不同的声音,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教学资源得以生成和拓展,并适时地对自己所预设的教学方案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调整。当然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下,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容忍或无视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在发现学生认识上出现严重偏差时,教师有责任及时指出并纠正。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讲,新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必须是有益的、多维的,其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实施地理生成性教学的注意事项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潜力、个性意志和情感态度。大部分初中学生年龄在12周岁—15周岁之间,其自我意识较强,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学习动机不稳定,意志品质待提高,但同时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科选择上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强烈,逻辑思维开始优于形象思维等。为此,在地理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宜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
2.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学科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则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读图、用图的机会,并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地图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的成因及相互联系,引导、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为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3.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他们认识周边的环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在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