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管理模式探讨
2012-04-29林桂娟於朝梅姚文
林桂娟 於朝梅 姚文
摘要:以导师负责制为核心的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对导师提出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多年学院研究生管理实践经验和部分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分析导师管理研究生的几种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利弊,重点探讨目标管理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新培养机制;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管理;目标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68-02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因学习目标、任务、方式发生了变化,其学习生活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如学习自主性较强、注重个性发展、群体性活动较少、科研任务较重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为主,在实验室学习生活的时间比较多,与导师的交流最为频繁,因此,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教育部《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指出,建立科学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虽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但目前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规范。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研究生导师的意见,探讨研究生管理的几种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供导师们参考。
一、新培养机制下的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对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及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断扩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权,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2006年教育部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三所学校开始试点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9年将改革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1]。目前,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并形成一种新的培养机制。
导师负责制是指“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2]。新培养机制下的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既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学习计划、科研计划,引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辅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还要承担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等责任。同时,导师还要依托科研项目经费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并在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助学金发放以及“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的分配上起到重要作用,导师要由以前的教师、学者转变为全能管理型的教育者[3]。
二、导师管理研究生的几种模式分析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人、财、物都由导师来管理。因此,导师管理研究生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大体可归纳为家长式、放羊式、外企式和目标考核管理四种类型。
(一)家长式管理
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把研究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教育和管理,这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一般新增列的导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新导师指导研究生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与研究生相处,与研究生关系的疏密尺度不容易把握好;另一方面,新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热情较高,一心想把学生教育好。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充分,学生得到很好的照顾,在业务能力培养和思想指导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非常适合自我管理能力弱的研究生。缺点是研究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当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时,导师因时间、精力有限,会出现厚此薄彼的问题,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二)放羊式管理
导师给研究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度,或者对研究生疏于管理,任其自由成长,这是一种粗放化管理。从事过多行政工作或研究生数量过多的导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有时也与导师的责任心有关。这种管理模式对自我管理能力强的研究生是一件好事,研究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选题、课题攻关方面能够调动其自主意识,这种研究生的成长会较快。但是,对自我管理能力弱的研究生将是一种灾难,最终可能导致草草收场,甚至半途而废。
(三)外企式管理
外企式管理是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研究生的管理,将研究生当成企业员工来管理,采用打卡机、指纹机等进行考勤管理。研究生队伍较大和科研任务饱满的导师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让研究生提前体验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的约束使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利益达到一种平衡,研究生之间的成长机会相对平等,对随性懒散的学生具有约束作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商业氛围大过学术氛围,而且学生倾向于将导师看成“老板”,容易产生一种被雇佣的不平衡心理状态。
(四)目标考核管理
导师对研究生有教育和爱护的责任,但不能像家长对待子女那样,给予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新的培养机制要求导师必须为研究生提供助研津贴,导师也要承担研究生科研工作需要的费用,导师不能认为自己支付给学生“报酬”,就以“老板”的姿态管理和要求学生,使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蜕变为雇佣关系[4]。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要进行适当的考核评比,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培养计划,可以制订三年总体计划和各个学年的阶段计划。总体计划包括需要完成的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并初步拟定研究方向。硕士生的第一学年应重视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指导,使其了解研究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做学问、如何做研究。因此,读书与选课、听课,不仅是为了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补充和为研究服务的手段。这一年的计划包括修读的课程、参加学术活动、对实验室情况的了解、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等,并初步选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完成该方向国内外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选题。第二学年的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试验研究并分析研究结果、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第三学年的计划包括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和挖掘、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职业规划等。根据培养计划,确定考核指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完成阶段性总结汇报,并进行自评和研究小组内的互评,导师结合研究生汇报、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综合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的评定结果确定考核等级。每个季度或每学期考评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评选的依据。导师还可以根据考核结果选拔优秀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对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批评教育,予以重点指导,多次考核不合格的,可以停发助学金,甚至劝其退学。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素质应在获得硕士学位之时已基本完成训练,对他们在博士学位论文科研中的指导,则应偏重于课题创新点和难点的选择、关键技术路线的确定和高质量论文的撰写。
三、目标考核管理模式的优势
(一)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导师工作效率
随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人际关系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追求自我实现开始被看做是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目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的成功[5]。一方面研究生是成年人,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亦已具备,导师不需要给予其面面俱到的关怀。另一方面,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数量增长的规模远大于新增导师的规模,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都有所增加,导师指导每一位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目标考核管理,导师只要给研究生确定好目标,制订好计划,明确考核办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研究生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样,既能锻炼研究生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导师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二)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激励,通俗地讲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把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激励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带来的愉悦;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充满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6]。对目标考核管理模式,考核不是目的,它只是调动研究生积极性的手段。导师通过定期考核,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可以确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等级、“助研”岗位的资助与否,以及“助教”、“助管”岗位的分配,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在研究生中形成激烈竞争机制。同时,研究生通过对自己工作的总结,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考核优秀的研究生可获得“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得到物质奖励。这些都是激励因素,可促使研究生不断进取,充分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导师的个性和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阶段的教育,不可能像中学生、本科生那样以GPA作为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引入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也不可忽视导师和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导师应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平等、公正、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应树立远大目标,积极主动地对待所承担的科研工作,及早构思论文,而非被动地等待考核。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目标考核管理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EB/OL].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0811
/20081127/10588389.html.
[2]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1994:241.
[3][4]康小珊,宫照军.论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的内
涵及其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5][6]顾锋.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8-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