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纪念
2012-04-29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们敬爱的省老促会会长林若同志驾鹤西去的噩耗传来,如沉雷九霄炸响,哀音低回在湛江这片红土地上,如泣如诉。
悲痛,撕裂了湛江各级老促会人的心扉;
悲痛,撕裂了湛江330多万老区人民的心扉;
悲痛,撕裂了湛江777多万湛江人民的心扉。
湛江——林若同志生前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从边远山乡到海岛渔村,留下了他昔日的足迹。从省委、省人大领导岗位退下后,为了老区人民的福祉,为了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硕果,他在耄耋之年进入了省老促会,随即下乡对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与广大老区的基层干部、群众沟通,了解老区群众的要求与愿望,带领全省老促会依靠党委政府打响了解决老区“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的“三大战役”。现在“三大战役”已取得辉煌战果,但林若同志却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心中悲痛之情难以陈述,唯用“三大战役”的硕果,化作鲜花献于灵前。
树起红土教育新丰碑
林若同志高瞻远瞩,着眼根本。他担任省老促会领导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教育扶贫,实施对全省老区小学破危教学楼的改造工程。资金来源除省直接拨付外,他还动员经济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使这一工程得到顺利实施。今天,人们在湛江老区农村这片红土地上,凝眸远眺,蓝天白云下,葱茏树丛中,矗立着一幢幢风格新颖、美观实用的老区小学教学楼。这批近五百幢的楼房,已经成为老区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全村最美最坚实的建筑。
这一切,见证了湛江老区教育事业的巨变,述说着这位老共产党人对湛江老区教育事业的关怀。
教育,一头牵着国魂,一头连着民生,背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任,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正由于此,林若同志梦魂系牵老区的教育事业。林若同志轻车简从到湛江,调查老区学校教育问题,在听取市领导的汇报后,随即坐中巴到廉江市检查老区学校。在路上,多次与陪同的市领导、老促会领导语重深长地谈到:老区要改变,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声声的叮咛,倾注了林若同志对搞好老区教育的殷殷之望,寄托着对革命老区关爱的拳拳之心。
山路崎岖,沟深坡陡。林若同志到了廉江塘蓬镇六环村,头顶烈日,细心察看了六环小学。面对一幢破危不堪、地基下沉的二层教学楼,林若同志难受的心显于脸上,特别是看到该校区五、六年级的两个班100多个孩子在校内露天的空地上搭棚上课,使用的课桌刀痕交加、破旧不堪,而且全没有抽屉,用麻绳穿织成网放书本。老人家焦虑了,摸着斑驳的桌面连声直问陪同的廉江市塘蓬镇领导:“像这样的学校,塘蓬镇有多少?我要看塘蓬镇的好、中、差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当时晌午已至,林若同志近八十高龄,陪同的廉江市领导建议休息一下后再检查,但老人家执意察看另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用以比较,执意要看到老区基础教育事业的真实情况。他忘却疲劳、身披风尘,沿着山村小道走到了六深小学、黄教小学,与学校的校长、教师交谈,详细了解学校的情况。烈日下,老书记不言热,不说累,一间一间课室认真察看,不饮学校一杯茶,不喝学校一瓶水,令老区群众十分感动,倍感温暖。握手分别时,林若同志声音低沉但很坚定地说:“谢谢大家对我们说了真话,使我们了解到很多过去所不了解的实际情况,回去以后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你们的困难。”
从此,在实施教育扶贫,改造老区破危小学工程的前前后后,林若同志多次亲临湛江。他风尘仆仆,不顾年迈体弱,道路崎岖,深入到老区农村进行调研指导,反复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使这一工程办成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工程速度之快,造价之低,质量之优,真是前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得到老区广大人民和社会上的普遍赞誉。
德泽铺设老区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现在进入粤西湛江,青树碧枝满眼,风光旖旎。平坦的水泥路相织交错,从热闹的乡镇延伸到蝉鸣蛙噪、碧野田翠的村落,如玉带般镶在这块洒有先烈殷红鲜血的广袤土地上,谱写出湛江老区群众从此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的主旋律。
面对在稻田、蕉地、蔗林傍展示着的平坦村道,看着到处如春潮般涌动着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湛江老区群众不会忘记2005年夏,由省老促会副会长王戈木同志率领的工作组,全面开展对湛江市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的调查,打响了由林若同志筹划与指挥的改造老区“行路难”的第二战役。
红土大地可作证,那时候的老区乡村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人难行,车难走,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急需的物品运不进来,道路成为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致富,先修路,但修路的钱何来?
省老促会工作组的到来给群众带来了信心和鼓舞,他们白天,到乡镇,入乡村,用脚步丈量尘土飞扬或泥泞不堪的土路;夜晚,在简陋的村舍挑灯细心倾听老区群众对修建村道硬底化的意见与呼声,了解到:老区村庄地处偏远,路段长,老区经济多处在发展阶段,而一般修建村道每公里需要30万元左右,而省对村道硬底化建设的补助标准每公里才10万元,资金太少,群众负担太重,难筹集资金修建得起,美好的愿望变成“水中月,镜中花”。省老促会赴湛公路硬底化建设调查组回到广州后,及时把湛江老区道路的实际情况和湛江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向省老促会、向林若同志作了汇报。省老促会把真实的情况以书面材料向省委、省政府陈情。在林若同志的建议下,老区乡镇村委道路建设的资金补助一律从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补助标准的提高,激发了老区群众修建硬底化道路的热情,提高了老区群众建设硬底化道路的信心。
五年间,湛江市1501个村委会、5649.5公里的村道都进行了硬底化建设,其中全面完成1133个老区村委、4532公里的硬底化道路建设。
硬底化道路的铺设,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为老区经济发展拓宽了通道。老区群众切身体会到,这是党和政府为老区人民办的实事好事,也体现了林若同志关心支持老区建设,与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播下春风春雨育杏林
为了促进解决老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林若同志筹划下,省老促会于2005年春又派出工作组专题调查老区卫生院建设情况。省老促会副会长王戈木同志又受命组织工作组来到湛江。他们从南到北,贯穿东西,全面调查了老区卫生院现状。
他们看到,相当的老区乡镇卫生院用房已成为危房。有的卫生院只有残旧的门诊室,没有病房,病人只能在树底下、走廊间打针输液。
他们看到,老区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残旧。常用的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三大件有80%以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备的,大多数已超过使用限期。有的图像根本就看不清楚,病人的病情难以确诊。而卫生院的检验室和急诊室常用的仪器设备,如生化分析仪、尿分析仪,必备的抢救药械和医用救护车均无力购置,诊治质量和抢救成效率很低。
他们看到,医务人员居住条件差,缺乏生活用房,多数医务人员住在破旧不堪的瓦房里,有的睡觉、煮饭都挤在一间房子里。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很低,每月工资只有500元左右,还常常不能按时发放,也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造成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他们听到老区群众说,一般病不去看,大病去看也治不好。
在林若同志的建议下,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3月25日,召开了全省老区卫生院改造工作会议,从此吹响了老区卫生院改造建设工程号角。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也是林若同志和各级老促会为老区人民办的又一件实事。
春华秋实,改造后的卫生院,带来的效果正显现。全市经过改造建设的老区乡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有的新建了综合大楼,有的改造扩建了旧危房,增设了病房,配备了新的医疗设备,大大改善了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改造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卫生院人力资源增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断增多;加强了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四是在职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待遇有了较大改善;卫生院医疗服务总量和业务收入不断提高。卫生院经过改造建设,大大方便了老区人民看病就医,群众对卫生院的信任程度提高了,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使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也大大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2011年卫生院门诊总量达到了3485847人次,住院总量244422人次,分别比2007年增长12.9%和4%,业务收入41290万元,比2007年增加翻一番。
大楼无言,但它承载了湛江市数百万老区群众的殷切期盼,凝聚了各级老促会、各级卫生部门为它付出的汗水,见证了省老促会历时前后7年的老区卫生院改造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果。
放在浩瀚的历史标尺上,2002-2012年只是一段微小的刻度,但是对于广东省老促会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林若同志在省老促会这十年是为老区人民造福祉的辉煌十年,是为老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的辉煌十年,是全省老区事业全面发展的辉煌十年。
林若同志像一只春蚕,为了老区人民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尽了,他的离去,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他对人民的忠诚和大爱,创新和奋斗,热血和激情烛照来者。我们一定会把悲痛化为力量,永远铭记林若同志的革命精神、崇高品格和优良作风,全力绘就老区建设的新蓝图,告慰林若同志在天之灵。
身披风尘,离而未休,只因心牵老区事;
三大工程,着眼根本,但见众夸公仆情。
林若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