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周恩来赴南海秘密会晤台湾国民党要人(上)
2012-04-29卢荻
卢荻
国共关系有了新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方针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956年以前,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主要是武力解决。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始有了大使级的外交接触,这为中共和平解放台湾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到了1956年,中共对台方针政策又有新的发展。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根据这一精神,1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对台基本方针,号召“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说,为了加强对台工作,中央决定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直接领导对台工作。小组的工作由李克农、罗瑞卿负责,徐冰参加,罗青长、凌云和我做具体工作。建立了对台工作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中南海。那时我还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当秘书长,先前就已经接触了对台工作。1958年4月,我调到总理办公室后,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继续参加对台工作。
1958年8月23日,中共炮击金门。大陆用炮火与台、澎、金、马保持“联系”,维持中国内战的态势,拖住美蒋,粉碎美蒋达到“划峡而治”的计划。毛泽东在炮击金门的前几天还接见了香港知名记者曹聚仁,让他把中共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蒋氏父子。
虽然海峡两岸在军事上又交了火,但祖国大陆并没有放弃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种种努力。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继续开展对台工作。
对台湾问题,大陆既从中、美、苏“大三角”的全局来考虑,但把工作重点放在“小三角”(即蒋介石、蒋经国、陈诚)上。为此,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配合对台战略的转变。如特赦像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等。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响,纷纷做台湾方面的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致信台湾国民党军政要员,说明大陆对台政策,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祖国统一。这些行动,对台湾方面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60年代后,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当局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美蒋矛盾加深扩大。毛泽东认为这是我们开展对台工作的好时机。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经与周恩来研究商讨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确定了对台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毛泽东还提出了对台的具体政策,周恩来将其归纳为有名的“一纲四目”。
为了把中共和谈的诚意和信息传递到台湾,大陆通过与国共两党高层都有深交和影响的张治中、傅作义、李济深、邵力子、章士钊等人士,分头寻找线索和渠道转达。
童小鹏回忆:1962年,有一次,周恩来邀请张治中、傅作义、屈武等在钓鱼台吃饭。席间谈到台湾问题,周恩来希望他们写信给台湾当局,告诉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后来屈武给于右任写了信,张治中、傅作义给蒋经国、陈诚等人分别写了信,转达了周恩来的意思。
1963年初,周恩来请张治中、傅作义致信陈诚,阐明台湾的处境与前途,说明今日反台者并非中共实为美国,而支持台湾者并非美国实为中共。中共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之不可侵犯性。
这年1月4日,张治中发出经周恩来修改的致陈诚函。函中说:今日台湾问题之首要关键,在于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使台湾归回祖国。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其要点是:(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遣人破坏对方团结之事。此信在周恩来修改后,曾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传阅。周恩来还在这封由张治中先生给台湾当局的信的背后,写了这样四句话:“局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这样,正式地传达了当时大陆对台湾工作的“一纲四目”方针:“一纲”即台湾归回祖国,“四目”即上述四个要点。
不久,周恩来又请有关人士转告陈诚:过去送去的一些信件虽然大都是以个人名义写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们个人在政府中担负的工作可以变更,但对台湾政策是不改变的。
周恩来代表中共表达的和谈诚意和提出的具体建议对台湾当局深有影响。陈诚表示说,他要对历史作交代。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两个中国”。
中国政府的和平呼吁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在海外引起的反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台湾当局自然也有所触动。台湾当局表示:今后不用红色中国、共党中国,而称中共政权。提到他们自己,不再称自由中国而用中华民国。蒋经国又托人表示: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敌对活动,还说进一步派人到大陆谈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周恩来与台湾国民党要人秘密会晤
1963年底,经过通信和有关人士沟通,国共双方关系有了新的进展,决定双方在南海举行高层密谈。关于如何商定密谈时间、地点,双方参加人员,至今尚未解密,仍然是个谜。
现根据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和有关资料,对这次周恩来与两位台湾要人高层秘密会晤作一综述。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吴瑞林生前有回忆文章和回忆录,讲述了1963年底他为周恩来总理的一次护航行动。直至30多年后,吴瑞林才从他的老战友、原国家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口中,得知周恩来此次绝密之行的目的。可惜他知道这一消息3个月之后便与世长辞了。1997年冬天,北京改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为吴瑞林所编的纪念文集《最可爱的人》。文集中,收入了一篇罗青长特别令人注目的文章——《他曾为周总理护航——回忆吴瑞林同志二三事》,最先透露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张治中在南海秘密会见台湾高层领导人这一消息。
据吴瑞林回忆:1963年12月初,海军通知我和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前往北京,萧劲光司令员将向我们传达毛主席的指示。会议结束后,时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突然到我的房间。他说:“我是刚从总理那里来的。我来向你传达一个重要任务。总理要去视察珠江口,还有两位首长同总理一起去,再就是童小鹏同志和我,还可能有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或副厅长,人数不多。”我问:“有多少时间准备?”他说:“五天时间以内。”他又说:“此事,保密第一,安全第一。这是绝对重要的。”我问他:“是否要报告海军首长?”罗青长说:“我已请示了总理,总理指示说:不必兴师动众。示意我不要再报告海军了,你回到广州后,可将此事告诉陶铸和黄永胜两个人就行了。还有舰队参加此项接待任务的有关人员。”
吴瑞林回到舰队以后,分头打电话通知有关人,作了周密安排。他还到中南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治委员陶铸的办公室,向陶铸和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副司令员温玉成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和周恩来准备视察珠江口的指示。吴瑞林决定将一艘大型登陆舰先到内伶仃洋等岛进行训练,实际上是对香港进行观察警戒,一艘中型的登陆舰放在三灶岛进行训练,实际是对澳门进行观察警戒。两舰务必等候通知后,才能出去活动。另外两艘扫雷舰、两艘猎潜舰和一艘巡逻艇,做好出海的一切准备工作。
12月6日,周恩来一行在出访亚非欧十几个国家前夕,乘专机抵达广州。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和广东省公安厅孙副厅长前往黄埔港检查,认为准备工作做得细致周到,表示满意。
12月7日,也就是罗青长与吴瑞林所约定的第五天,周恩来按时来视察黄埔,与他同来的有陈毅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与蒋介石父子均有历史渊源的前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先生,随行人员还有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兼国务院对台办公室主任罗青长,他们由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为第一书记陶铸陪同,从新州乘船到达黄埔,吴瑞林到新州将他们接过江来。
周恩来在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后,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与陶铸、王全珍副司令员等握手告别。到了848护卫舰上,由吴瑞林陪同,检阅了南海舰队部分官兵。
在134扫雷舰的护航下,848护卫舰沿珠江口向伶仃洋进发。在会议室里,周恩来亲切地向舰政委王玉林询问舰上官兵的工作、学习、生活及装备情况。当王玉林汇报到舰上的装备时,周恩来感慨地说,我今天能坐上自己的军舰,心里真是痛快。现在你们驾驶自己的军舰很幸福,有了你们就不怕帝国主义从海上来欺负我们了。过去我坐外国轮船去法国勤工俭学,只能坐四等舱,那时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能坐上自己的船,现在坐上了。现在,我们的海军还不算强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我们还要建更大、更多、更好的军舰。
从广州到边境的预定地点,海上要有一天多的行程,为了照顾好周恩来的休息,吴瑞林命令护卫舰低速行驶,使发动机噪音减小到最低限度。舰艇沿着珠江水道经番禺莲花山、东莞虎门要塞前进,天将黑时,来到了伶仃洋,先到唐家湾抛锚地抛锚。为确保周恩来等人的安全,各舰均放入海中,在四艘舰的周围进行巡逻。
第二天早上,周总理精神百倍地对大家说:“昨晚上是几年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吃完早餐后,吴瑞林对周恩来说:“这里到了万山要塞的防区,属陆军管,要塞的司令员、政委等领导同志都到码头上来迎接首长了。”吴瑞林并未陪同总理上岸。
周恩来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万山要塞视察。周恩来和张治中一到万山要塞机关,即召见要塞机关直属队的35名校官。会见时,要塞司令杨敏大校向校官们介绍:周总理在出国访问前,顺道来看望大家。随即,杨司令向周总理和张治中汇报了万山要塞部队的基本情况,听完汇报后,总理语重心长地对校官们说:要塞这个地方很重要,大家要好好工作,守好祖国的南大门。会见结束后,周总理和张治中高兴地在办公室门口与校官们合影留念。合影后,杨敏司令向校官们宣布:周总理坐了一天的船,要休息一下,还要同一个澳门商人谈一些事。
不过,周恩来秘密会晤的并不是什么澳门商人,而是台湾来的两位神秘人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