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高潭:“广东的井冈山”
2012-04-29盛海辉彭少华
盛海辉 彭少华
11月5日,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暨庆典活动,在素有“东江红都”之称的惠东县革命老区高潭镇隆重举行。广东省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发来贺信。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惠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开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挺青,副市长刘冠贤,市政协副主席邓炳球,以及惠东县四套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共700多人参加大会。
地处惠东、惠阳、海丰、紫金四县交界的高潭老区,革命历史源远流长。85年前,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直接领导下,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高潭区苏维埃政府。
据党史记载,早在1922年秋,彭湃同志就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农民运动发展迅速。1923年4月,高潭24个乡均建立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了减租减息斗争。1925年夏,建立了中共高潭特别支部。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回击蒋介石的反共清党屠杀政策,海陆惠紫各县人民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英勇地拿起武器,举行了东江讨蒋大暴动。同年5月以后,东江特委领导机关与海陆惠紫四县农军转移到高潭的中洞周围的山区,为武装割踞作了前期准备工作。9月间,为了接应南昌起义军南下东江,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领导海陆惠紫四县工农讨逆军以中洞为基地,举行了海陆丰第二次暴动,攻克了海陆丰两县城,把大批物资运回中洞,为南昌起义军在东江立足夯实了物质基础。10月12日,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余部到达中洞,不久就接省委指示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随后,中共东江特委领导海陆惠紫工农武装举行第三次暴动,先后推翻了国民党海陆丰等县的反动政权。为巩固革命成果,广东省委指示中共东江特委在5天内迅速建立苏维埃政权。
11月11日,高潭召开了万人大会,庄严宣告成立高潭区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当天高潭圩被装扮得五彩缤纷,红旗招展,大街小巷贴满标语,圩门口搭起牌楼,悬挂马克思、列宁画像,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高潭区农会长黄星南主持了大会并宣读了“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会上,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黄雍为大会致词并主持了“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命名仪式。高潭中洞由此被誉为“东江红都”,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8年1月初,广州起义军在花县改编为红四师,并向东江进军与红二师会合后,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亲自指挥下,举行了“东江大暴动”,红二、四师挥军“东征、西讨、南进、北伐”扩展苏维埃政权区域,在东江的土地上形成了包括海丰、陆丰、惠阳、紫金、惠来、普宁、潮阳等七个县广大地域的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区域。
2月底,广东国民党军政当局集结了重兵,大举进犯东江各地的苏维埃政权,海陆丰无险可守,几天内就给敌攻陷。3月18日开始,敌人重兵包围中洞,红二师踞险抗击,展开了有名的“中洞保卫战”,激战3天,给敌以重大杀伤后,红二师突破了包围,胜利转移。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撤退到深山老林,坚持与敌抗争。
1929年10月,红军四十九团在中洞成立。12月中旬,红军四十九团主力包围了高潭圩,经过连续10余天的苦战,终于收复了高潭,区苏政府也从深山迁回高潭圩办公并进行了改选。谢锡灵被选为第二届区苏政府主席,练佛胜为副主席,黄茂为区苏秘书长。
1930年4月,红军四十九团奉命从中洞远征大南山后,区苏政府主席谢锡灵遭遇地主民团暗杀。随后高潭区苏政府进行改组,朱远平临危受命,被选为第三届区苏政府主席,黄伟南为副主席兼秘书长,继续领导区苏群众坚持斗争。
1933年夏,海陆紫苏区内外形势恶化,敌人围剿加剧,红军几次突围失利,仅存190余人分散在深山老林。团长彭桂在海丰埔仔洞为叛徒杀害后,红军有组织的军事行动基本终止。
1934年以后,广东党组织先后停止活动,高潭区苏与上级党组织也失去了联系,区苏政府主席朱远平与钟蔚强、钟金娘等共产党员,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日散夜聚”的方式,秘密坚持党组织活动并派人先后4次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直至抗战来临之时,终于与上级党取得了联系。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光荣而壮烈的革命斗争史,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潭因此又被称为“广东的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