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建筑的时空性
2012-04-29谭长亮
摘要:岭南建筑的横向联系是系统的广延性,纵向联系是系统的持续性,二者并非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统一的、密切联系的,研究岭南建筑必须从时空统一的角度进行综合认识。
关键词:岭南建筑;时空性;系统
岭南建筑系统是普遍联系的,在各种联系中,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横向联系,即在同一时间内岭南建筑系统的空间联系;二是纵向联系,即同一空间内岭南建筑系统的运动联系。岭南建筑系统和时间、空间之间具有不可分离性,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岭南建筑系统从属于岭南社会的更大系统,其本身及运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产生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岭南建筑的横向联系
以岭南传统古建筑与徽州传统古建筑的比较为分析范本,二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又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岭南古建筑所代表的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夷夏”文化交融形成的混合体——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百越文化的余韵混合文化的产物。而徽州古建筑代表的文化也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徽文化的产物,建筑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受中原文化影响。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又多台风,春夏之际湿度很大,因此,岭南传统古建筑常采用了石柱础、高柱础、底层架空,甚至石柱、石梁来代替传统木柱、木梁等方式来达到建筑适应避雨、防潮的效果。单体的岭南传统古建筑讲求空间通风的通透性,常常采用敞廊、透窗、遮阳板等处理手法;群体建筑中则往往依据自然通风效果,强调建筑的整体布局与朝向,以及通过对具有交通、通风、采光、排水、防火、晾晒、栽花等多种功能的敞廊、冷巷运用来实现。徽州传统古建筑除了与岭南传统古建筑相同的通风、隔热、遮阳、避雨、防潮等功能十分明显外,有“无山无水不成居”的说法,更加强调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无论村落民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同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
岭南传统古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实用,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水的处理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等障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岭南传统古园林建筑形式特点有两点: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徽州传统古园林建筑的布局紧凑守矩规整、质朴清新。同时,受风水观念的支配,园林讲究阴阳调和和宗族等级理念。较岭南传统古园林相比建筑种类较为繁多,徽州传统古园林建筑风格特点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大处着墨,精细收拾;二是相形度势,得景随形;三是守静虚动,以简治繁。园林布局和构景中,动静相宜是其特征之一,这与岭南园林的多变灵活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对比。
徽州传统古建筑和岭南传统古建筑的构造元素和方法各具特色。徽州传统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有马头墙、门楼、隔扇、飞来椅;岭南传统古建筑的屋顶山墙主要有两种:人字山墙和窝耳山墙。
在工艺特征上岭南传统古建筑工艺注重装饰,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艺术的宝库。,一般装饰在屋脊、门廊、山墙等部位,灰塑和陶塑两种徽州传统古建筑所没有的建筑装饰。以陈家祠为例,灰塑总长度达2500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徽州一些传统古建筑群入口处不甚显眼,而是集中对梁架、石柱、屋脊、外墙、门框、匾额楹联、檐头、抱鼓石、石狮乃至门前的亭子、华表淋漓尽致地予以装饰,使建筑物的门面陡增华贵之感。
在村落布局和建筑特色个体上,岭南大部分的传统古村落布局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整个村落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民居单体建筑是三合院;徽州传统古建筑村落严谨的宗族等级格局和儒家礼教形式布局。
近代岭南建筑在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比其他地区更具有优势,建筑形式多融合西方外来建筑形式,在与传统古建筑形式的文化联系上较弱,建筑形式奇特、新颖和富于变化。民国时期,近代岭南建筑积极促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和现代建筑新形式的探索,并在国内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同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建筑设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与岭南近代建筑同源又有区别的海派建筑风格。
二.岭南建筑的纵向联系
从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来看,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较为匮乏,建筑材料长期以来较为单一,建筑占有较大比例的社会物质资源,但绝对量较少,和近现代建筑发展相比,当时还处于建筑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明代以前,岭南地区的民居主要使用泥墙,明清逐步采用青砖墙。虽然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对阶段性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大,但由于岭南地区远离中原,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战争的破坏,家庭、社会等级制度等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完整性保持较好,整个社会结构较为稳定而有序,反映在建筑种类上,表现为宗教建筑、祠堂和民居系统发达,建筑所传达的文化语境较为稳定、信息差异较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岭南传统古建筑的细节处理较成熟,建筑装饰系统而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有比较完善的建筑体系。广州是长期以来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十七世纪后期,广州出现的十三洋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活动,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外来建筑文化也不同程度的传入岭南地区,广东大量的侨民把国外建筑形式也带回了岭南地区,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建筑形式,例如产生于明代后期(十六世纪)的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但是外来建筑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主导建筑的整体发展方向。
进入近代社会后,岭南地区开始出现近代工业经济,广州作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贸易港口,商业经济极其发达,社会物质资源日益丰富,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商业人士、华侨人士和统治阶级的手中,近代建筑的最初发展便从这些群体开始,主要发生在少数公共建筑、城市、侨乡的小范围内。随着水泥、钢筋等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运用近代岭南建筑所拥有的能量比传统古建筑有明显的扩张。同时,西方社会文化大规模强势入侵岭南地区,人们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夹缝间一时显得无所是从,从崇拜模仿到自主思考,岭南人民很快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开放、务实的地域文化特征进一步确立,近代岭南建筑所传达的信息就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在民国建立以前,近代岭南建筑主要以不自觉的模仿为主,例如,用巨柱控制整个构图,但柱式有所简化;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内部装修比较美观实用。多为大型公共建筑,如1916年建成的广东邮务管理局,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首层以下作基座形式处理,斩假石基柱,线条简单;南立面以希腊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柱身施凹槽,柱头起涡卷,内为柱廊,屋顶为天台,四周砌女儿墙,四角立方尖形柱。1909年始建的3500平方米的规模的广东省咨议局,主楼是一座两层高的仿古罗马式的白色议会大楼,顶着一个半球形的大屋顶,门前有8条敦实的罗马柱环列。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国民政府全国范围内推行民族文化开始,岭南建筑界开始自觉探索建筑民族文化发展的探索,新建了一批中西合璧的近代新建筑,例如,1931年建成的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采用西式钢筋混凝土和钢桁架结构,建筑形式却是清式八角形宫殿建筑风格,其他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新教学建筑等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岭南建筑的时间、空间存在的客观性是系统存在客观性的表现。时间、空间的统一性在于系统,时空不是孤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们是岭南建筑系统存在的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泽泓著.岭南建筑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乌杰著.系统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谭长亮(1979.9-),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