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
2012-04-29刘建华
刘建华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发源于各种社会运动之中,它结合了生态运动和女性运动的特点,重点探讨人类、男人、女人和自然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了生态学、环境学和女性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其进入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领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文章主要就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尤其是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生态运动;女性运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女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开展,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生态女性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无论在社会运动、生态保护、意识形态还是学术研究领域,生态女性主义都有了一席之地。本文将针对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和背景
从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席卷全球,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动植物的消亡和日渐减少的环境资源。面临严重的环境灾难,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同时有些学者结合女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和环境保护运动也开始思考人类与环境、男人与女人、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的作家、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雷切尔·卡尔逊就发表了名为《沉寂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同时要求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和欣赏自然。这本书的发表揭开了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卡尔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者。
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的提出首先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者。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德奥波妮在《女性和死亡》(Feminism or Death)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德奥波妮在书中强调了女性在生态革命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号召妇女起来领导一场生态革命;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期望在人类、自然、男人和女人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而且认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也应该为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枯竭负责任。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包括了社会运动和生态运动,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的社会运动包括了女性运动、反暴力运动、反武器运动和反军国主义运动等运动和示威游行。1980年3月,美国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在美国阿默斯特市组织了“女性与地球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权主义大会”,对女权主义、军事化、生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催生了一批生态女性主义组织建立,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宣告了生态女性主义作为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正式诞生。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研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生态女性组织和会议相继成立和召开,1981年第一届美国西海岸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1987年全美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1989年环境与发展妇女组织成立。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和会议的不断举行,世界上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兴起,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越来越多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开始发表各种论文和书籍来阐述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认知和分析,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罗丝玛莉·路瑟的《新女性,新地球—性别意识和人类解放》,苏珊·格里芬的《女性和自然—内心的呼唤》,卡罗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凡达娜·希瓦的《为了活命:女人、生态学和发展》和凯琳·沃伦的《生态女权主义》。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哲学理论有了多样化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呈现出一个流派众多的多元格局,诸如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尽管生态女性主义各个分支分析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女性和自然生物角色的一致的特点让女性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面临被统治和压迫的命运。
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改变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充分发挥女性的优点和特点,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制度和种族歧视,男人、女人和自然可以和谐共处的多元化社会。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前期,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哲学、妇女研究和环境保护等院系和研究单位,随着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文化研究所、文学研究和英语研究单位也开始渐渐地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引入到文学批评领域,生态女性主义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支生力军,并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研究高峰。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必然会影响到文学,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生态女性主义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的特征,对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体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墨菲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也是美国生态女性研究的先驱者,墨菲认为文艺和文学乃是生态女性主义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生态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语境,一些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了女性主义者的生态敏锐性。墨菲先后发表了多部文学作品来阐述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代表作有《文学、自然、他者: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和与加尔德合著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本阐释和教学》。另外一个推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发展的代表人物是格劳特费尔蒂,她是内华达大学也是美国第一个获得“文学与环境教授”头衔的学者,她积极推动生态文学批评在美国文学、环境文学和女性文学方面的研究,为此她发起成立了美国“文学与环境研讨会”;她认为生态女性主义经过理论研究方面的阐述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墨菲和格劳特费尔蒂的研究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都认为对人类尤其是男性对自然的剥削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存在联系,要求拯救自然的时候解放女性,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马上做出了反应。很快,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就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第一次由曹南燕和刘兵介绍到中国。1996年关春玲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详细介绍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系统梳理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各个流派。2000年,鲁枢元出版了《生态文艺学》一书,详细分析了女人、自然和文学的关系;同年,陈厚诚出版了《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一书,指出女性文化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构建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办法。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金莉教授在《外国文学》上发表了“生态女权主义”一文,对生态女权主义的概念、流派和它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认真的阐述。
四、结语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自从诞生以来,不仅对生态保护运动和女性运动有促进作用,而且极大丰富了文学批评理论。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它先后得到了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美学和女性文学等学科的支持,其在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是无法阻止的趋势。生态女性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文学传统经典著作的解读,批评了自然文学中的男性传统,也着力重树男性和女性在自然文化中的平衡位置。同时,生态女性主义被引入中国后,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曹南燕,刘兵.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J].哲学世界,1996.
[2]陈厚诚.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关春玲. “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02).
[4]金莉. “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
[5]罗婷,谢鹏.“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J].求索,2004(4).
[6]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