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是摄影艺术的灵魂
2012-04-29王文舵
中华文化,广大精徽,历久弥新,孕育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但百折不挠,至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要不断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与时俱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共同建设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摄影艺术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聆听金正昆教授《人际沟通与政务礼仪》,温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则不常有”;“智者善听,愚者善说”;周建平博士谈到“艺术视野、艺术品位、艺术感觉和艺术判断”;叶朗教授《文化产业与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强调,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彭吉象教授、程郁缀教授、阙维民教授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无不贯穿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让我深受启发,更加坚信学习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性。在此探讨传统文化内涵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1、寻找摄影艺术的灵魂,就是要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20多年的摄影经历,谈谈文化内涵与摄影艺术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内涵是摄影艺术的灵魂?
在一次与韩子善老师交流中,韩老师打了一个比喻:“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不但要有形式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内涵。否则,就如找到了金矿,挖好了矿,还没找到金子一样。”他还告诉我们:“要借助人文历史教育与人们交流,在创作中一定要注重题材的发现和深入。初学者,往往只注重拍照,不重视总结和文字的故事情节,摄影艺术归根结底也是文化艺术、视觉艺术的综合反映。
摄影艺术就好比一个人,身体是有形体,是表面的。文化内涵是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内在的,是人的灵魂。人活着的时候,神形兼备,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善的人,没有涵养的人,虽然身穿华丽的衣服,但是他给人印象是不舒服的,没有美感可言。所以,摄影艺术作品能否打动人,关键是看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
摄影艺术与绘画书法等平面艺术一样,同为视觉艺术。同一样具有视觉艺术的特点。阅读作品时,让读者产生审美感受,产生生活的愉悦,产生共鸣,产生联想,给人以启迪。这样就要求作品具有文化的信息,信息的内涵越丰富,作品就越能打动读者,也越能让读者读懂作品。
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我们所生产的艺术作品,首先她是源于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的生活,其目的就是要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摄影艺术的技术传入我国虽然只有一百七十多年。早已在同代摄影人的努力探索发展中,已迅速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越来越成为中国审美的东方美学特征。
摄影作品的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真实的反映和升华,摄影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主题鲜明,二是构图简洁,三是意味深长。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说的就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认识摄影艺术形象,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理智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起到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作用。
传统文化理念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纽带,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是摄影艺术的灵魂。
2、艺术创作是可以用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文化理念,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是统一的,同样可以起到传达思想,启迪人生,传播文化理念的作用。
文学作品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音乐作品用声音来表现形象。欣赏者对这些形象的理解和还原是通过抽象思维的方式来完成的——再现生活。而摄影艺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具体直观、生动真实的形象,让欣赏者从形象思维感知来完成,两者是相互转化的过程。一是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二是从形象的画面转化为抽象的理念。
北大教授程郁缀老师在《友道观》专题中让我们记住清代袁牧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读完这首小诗,转眼间,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多么美丽,阳光浑洒大地,无私无念,润泽万物,大地一片生机。苔花虽小,也得不到阳光的直接恩赐,但却那样地正直斗研,无怨无悔。可见苔花具有大智慧也,它也告诉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文字与影像是相互转化的,它们是以传统文化内涵为纽带的艺术形式。
3、在传统文化理念与艺术影像的转化过程中,以文化内涵为媒介,摄影艺术创作与摄影艺术鉴赏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相互相成,相互补充,如影随形,形影不离。
摄影艺术创作是指运用摄影技术来反映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现象,并根据艺术规律,融合进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供人们欣赏。欣赏阶段是指审美主体对已完成的艺术形象进行客观的鉴赏和作出主观评价。
摄影者的文化修养越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就越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的方法论。面对大自然,如果你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力的诗人,你就可以用文字来表现你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你的文字一定能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理念来。具有诗人眼光的摄影家同样可以用摄影作品表现出诗人用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两者都有共同点,表现的都是同一内容,同一理念,而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诗人用抽象的文字,摄影家用具象的图片。
由此可见,创作和欣赏是各自独立但又有着必然联系的两阶段。他们之间是互为对象,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以摄影作品为媒介的。面对同一幅摄影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各不相同的。有人看到了美的东西,有人视而不见;有人产生强烈美感,甚至产生高级美感——意境,浮想联翩;也会有人只产生一般的美感,觉得作品平平淡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层次之别。可见,文化修养决定了创作主体的创作能力和表现情趣,同时也决定了欣赏主体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情趣。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摄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跟美术、书法、音乐、文学、诗词等一切文学艺术经典作品,或者是其它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归纳为一点就是在传播文化。摄影艺术这一形式被认识是最直接,最快捷方便的一门视觉艺术形式,甚至可以不加思索,闭上眼睛也能摄影,似乎也偶尔能碰上一两张作品。在当下摄影器材、电脑技术智能化的条件下。摄影工作摄影爱好者更应该冷静下来,阅读经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再把学习积累,把真善美的人生感悟,转化成视觉影像。我们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主题要明确,观点要鲜明,关键是要传承我们文化习俗,传承中华文化,生产制造能鼓舞人,能愉悦人的作品。
2003年3月,我在福建永定摄影,以土楼为主题创作。我把这一系列作品定题为《环中之道》。土楼也被称为客家围龙屋,《环中之道》所表现的内涵是人类生存之道,它是符合自然和时代规律,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建筑和智慧结晶。2008年7月,福建省土楼有46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衍香楼、和贵楼等。建造土楼目的是防御野兽和强盗的需要,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田螺坑土楼群由步云楼(1座方形楼)与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3座圆形楼)和文昌楼(1座椭圆形楼)组成,方形的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而建。田螺坑土楼建筑群巧妙的精美组合,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绝世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世人叹为观止,当地人戏称它为“四菜一汤”。据专家考证,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史学家、地理学家称这五座土楼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杰出代表。这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代表作之一。
2005年10月,我在四川稻城创作,一天早上,我看到高原藏民村庄稻田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青稞草垛,我选择逆光角度用座机乐凯120黑白胶片拍下这一充满诗意的作品。作品取名为:《稻花香里说丰年》。虽然这幅作品的时间地点和原诗不同,但是它的内涵不禁让人想起《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作品《稻花香里说丰年》,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这正是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内涵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的艺术形式。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想和审美感受。
4、欣赏者文化修养越高,理解作品含义就越深刻,产生的情感共鸣就越强。
同样,创作者文化修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内涵的深浅。所以,欣赏与创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提高文化修养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文化内涵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摄影艺术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是有形体。文化内涵是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人的精神。人活着的时候,神形兼备,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善的人,没有涵养的人,虽然身穿华丽的衣服,但是他给人印象是不舒服的,没有美感可言。所以,摄影艺术作品能否打动人,关键是看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
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艺术含义,讲的就是内涵和意境。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韵外之致,音外之意”,“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中国老一辈摄影大师们在创建中国特色摄影艺术的美学基础概念时,就充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中华大地,朗朗乾坤,中华民族的历史受到儒释道传统经典的智慧和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流淌着传统美德的血液。感恩一切经典给我智慧,让我能顺利完成一切愿望。最终以《寻找影像的视觉密码》为主线,以善念为桥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纲领,以自己摄影实践为题材。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对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将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之魂,必将伴随着传统文化理念,释放智慧之光。
(作者简介:王文舵,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