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宝安区文化内刊和地方文献工作的一点思考
2012-04-29周涛平
周涛平
摘要:文化内刊和各类地方文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项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繁荣文艺事业的公益性基础文化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内刊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宝安文化内刊和地方文献的思考,提出有关宝安区搜集整理地方群众文化内刊以及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加强;文化内刊;地方文献;思考
一
文化内刊和各类地方文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项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繁荣文艺事业的公益性基础文化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内刊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一项重要内容。各类群众文化内刊、地方史、地方档案、地方丛书,也包括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等,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宝安区各街道宣传文化科、街道文体中心均办有群众文化内刊,如新安街道文体中心办有《新安文化报》,沙井街道文体中心办有《沙井文化》,沙井街道办事处办有《蚝乡文明报》,福永街道文体中心办有《凤凰山》,观澜街道文体中心办有《观澜河》,大浪街道文体中心办有《羊台山》,西乡街道文体中心办有《伶仃洋》,松岗街道文体中心办有《松岗文化》,龙华街道文体中心办有《龙华文艺》,石岩街道文体中心办有《石岩文化报》等等。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宝安区还有企业文化内刊2000多家,办得比较有特色、有影响的有富士康集团的《鸿桥》、艾美特集团的《艾美特之风》、鸿荣源集团的《鸿客会》、畅鸿公司的《畅鸿文化》、劲嘉集团公司的《劲嘉人》、万景电子集团的《万景风采》、中粮地产集团的《中粮通讯》等等。它们的开办大力提升了全区群众以及百万外来工的文化素质,为他们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
我们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也编印了一份纯群文刊物《宝安群文》,刚创刊时为季刊,现为双月刊,栏目设有“广场”、“民俗”、“百家”、“文坊”、“视角” 、“札记” 、“赏析”、“茶座” 、“脸谱”、“收藏”、“书简”等。每期印刷2000份,在本系统和全社会范围内免费赠阅、免费寄送。馆办刊物是我馆主体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宝安群文》创刊以来,我馆以此为窗口,积极展示我区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活动,搭建了我区基层文艺工作者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在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宝安群文》在我区的文化建设中一直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在我区建设“文化强区”战略部署中,《宝安群文》更是起着为其鸣锣开道、擂鼓助威的群文宣传作用,成为我区文化建设的阅兵台和检阅站。《宝安群文》刊物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群众文艺杂志,它是文化馆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文化馆的品位和形象。人们通过《宝安群文》刊物可以了解文化馆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准、群文创作、研究成果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它是文化馆的一块园地。
《宝安群文》杂志在创办多年里,严把质量关,每年在《宝安群文》上发表的群文论文,在深圳市、广东省举办的市、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均屡屡获奖,并且年年都有金奖斩获。在文化部社文司、中国文化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征文活动中,《宝安群文》作者们也经常勇夺一、二、三等奖。
宝安区也是一个外来工群集的大区,活跃着各类自由撰稿人200多个。他们都是全国或省、市的作协会员,他们每年在作家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结集出版的作品集也数量相当可观。它们的出版是我区群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文献的一项组成部分。我们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创作调研部应重视这一庞大的民间团体,将他们全部召集和团结起来,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联谊活动,利用好他们,开展我区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
同时,各类企业、医院、厂区、居委会、教会、学校等内部编印的出版物也是我区群众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地方史、地方档案、地方丛书,也包括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等,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有人说,地方文献是历史的沉淀和缩影。而我们宝安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源远流长,但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不多。地方文献是稀有的东西,它应视为地方特色资源。收集地方文献并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任务,作为群众文化艺术馆,更应该在开展群众性文化理论工作中,将这一块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二
宝安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夏、商、周为百越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宝安县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上宝安曾管辖深圳、香港、惠州及东莞部分地域,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不仅帮助宝安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和名人名家。如近代史上大鹏所城的爱国将军赖恩爵,西乡名第郑毓秀,抗日名将曾生、王作尧,踏足宝安白石龙的“国之瑰宝”邹韬奋,茅盾、柳亚子等当代文化名人,尤其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他们在宝安的热土上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名传天下。
宝安区同时也是“深港文化之根”,孕育了古老华夏两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深圳和香港。宝安悠久的历史出现过许多的名人,宝安区群众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馆,应重视和搜集宝安这些名家的资料、文字档案,和一些他们的创作手稿、出版的书籍、珍贵的影像资料,建立专门别类的档案库。除此而外,宝安区群众文化馆还应重视和搜集各街道内各样各式的企业文化内刊、群众宣传小册,这些免费派送的内部群众文化报刊动力澎湃、强势推进、风生水起,呈现百花齐放、满园春色的势头,它们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我区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发展生态引人注目,成为了深圳宝安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除了企业内刊、各文化馆站的群众文化内刊外,各地方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的文集、笔记、日记、信札、族谱、族志、影像记录、老照片等,都应是群众性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收集地方文献并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馆也应该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注意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企业内刊、群文印刷资料,建立一套详细的群文资料库。
众所周知,群众性地方文献工作涉及面广、点多、线长,无所不在。日常所用的主要表现的有:一是地方史志方面。地方志是一方区域修史之志,是某个地域专门性的原始记录文件,是地方情的活化石。因为这些地方志史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自然现象、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工艺等资料。二是地方人士著作。包括记述和歌咏山川、风土、人情的游记诗文著作,也包括了集体创作的如戏剧、曲艺、纪念文集等作品,只要有价值就该收录。三是地方出版物。凡内容涉及本地、有特色的地方出版物,都应予以收录。宝安区在特区建立之初创办了不少报刊,有地方党政部门办的,也有大型企业办的,这些报刊为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作为对外宣传、引进智力的窗口平台,也作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出版物不仅记录着历史进程,也积累着历史厚度,有保存开放的价值。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可发起成立“宝安区文化内刊编辑学会”,由区文化局牵头,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创研部具体实施操作,全区各村志、史志、社区、企业、医院、党政机关等文化编撰人员均可吸收进来,组成一个大团体。
三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在开展群文活动中,应加强人手,配备群文专干,积极将大宝安范围内的群众性地方特色文献成果珍藏整理。同时筹建一个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宝安群众文化名人名家系列丛书》系列工程,从而形成具有宝安特色的群众文化资源系统,建立起整体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群众文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宝安图书馆也开展过类似的名家工程,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可借鉴他们的经验,将所有在大宝安范围内工作过的群众文化名人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在区群艺馆“名家名流”基金工程的基础上,出版《宝安区群众文化名人名家系列丛书》。所有在群众文化领域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人士,都应将他们编印造册。曾在宝安工作、学习、生活过的人士,他们出版一本或以上作品集(包括文学、美术、书法、学术报告集等)的,并经区、市级以上学术权威部门承认或获取成果奖的群众文化名家或群众文化人才就可入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突出贡献并取得成就业绩的各行业、领域的书法家、美术家、舞蹈家、戏剧家、摄影家、收藏家等文化人士也应入编,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群众文化资料库。
我馆可以在建立群文理论系统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有特色的宝安区群众文化文献数据库。在群众文化文献的开发上,要把建立群众文化地方文献数据库摆在首位。群众文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借助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扩大信息产品的服务面,提高群众文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创作调研部应在办好馆办刊物《宝安群文》的过程中,努力做好区内群众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内刊的协调工作,不定期举办一些内刊编辑研讨活动,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并利用馆办刊物为平台,积极培养基层群众文化理论人才,为建设宝安“文化强区”作出不懈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清香.论地域文化中的地方文献[J].青海师专学报,2007(6).
[2]刘波主编.文化大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第十三卷,2011,8.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