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蜕变和发展

2012-04-29冯欣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3期
关键词:图像处理技术新闻摄影职业道德

【摘要】新闻摄影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摄影艺术形式,其不仅具有艺术观赏性,更具有社会性。新闻类作品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类、社会、时代所特有的人文关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数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和传播手段,但同时也为摆拍造假提供了方便和易操作性。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在新闻摄影中必须加以规范,否则势必造成其真实性的丧失,从而使新闻摄影失去生存的基础。我们要坚持遵循新闻摄影的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新闻摄影;图像处理技术;真实客观;信息影像;职业道德

数字技术为更快速地捕捉、传递新闻图片提供了可能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越来越多地抢占着人们的视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新闻摄影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革命以及技术变革,中国的新闻摄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数字时代。同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改变着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时候,记者们必须使用两部相机拍照,一部为国内媒介拍黑白照片,一部为境外媒介拍彩色照片。当时通过AP照片传真机每发一张彩色照片所需时间为24分钟。同年,第一批参与海湾战争报道的中国摄影记者,扛着放大机、滚筒式照片传真机、相纸和装着冲洗药的瓶瓶罐罐前去拍摄,被外国同行看做外星来的怪物。1994年广岛亚远会,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全部改拍彩色底片,并通过新华XH底片传真机向国内传送黑白图片。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远会上,新华社传回国内的已全部为彩色照片了。当时新华社和国内的部分主要传媒开始使用数字相机。1997年6月30日,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在香港回归的报道中,使用数字相机、新华200传真机和移动电话,在行驶的汽车中发出江泽民主席抵达香港的照片,标志着中国新闻摄影电子化的到来。1999年3月,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批赴国际热点战区采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黄文和胡海欣前往巴尔干半岛采访科索沃危机时所携带的装备是数字相机、新华200传真机(可传数字相机的数据影像和底片影像)、海事卫星电话和全欧洲漫游的移动电话。相机从全手动到全自动,发稿从全光化学影像到全数字影像,传输手段从向外国同行租借卫星电话到将卫星电话租借给外国同行,至此,中国新闻摄影终于与西方同行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高科技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为增强新闻摄影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能力注入了强大的能量。便携式海事卫星电话、数码相机和笔记本图片传真机也已成为许多摄影记者的“武器装备”。这三件现代化装备为新闻图片报道的时效同步于文字报道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在“两会”现场、“神五”发射现场,还是在抗洪抢险的一线,都可以将数码相机拍摄到的新闻现场图片及时快速传回编辑部,经过处理及时播发,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受众的知情欲和知情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数码相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摄影专业人士曾描绘出未来数码相机的发展前景:超过1000万像素的成像品质,1∶1无损失的取景比,更加丰富的图像色彩层次,坚固而密封的机身,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的高容量电池等等。因此,“摄影”也被冠以新的定义:传统影像+数码+网络=信息影像。从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诞生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数字化摄影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改进完善,高清晰度、像素在千万以上的专业数码相机,已经握在了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手中,数字化时代催生数字化摄影,数字化已经成为新闻摄影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对时效性、广域性、低成本的要求共同推动了新闻摄影数字化的进程。

强大丰富的数字后期制作技术使新闻图片造假变得简单易行

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对照片进行方便快捷的处理。目前人们常用的平面图像处理软件是Photoshop,该软件主要集成了三大类功能,即图像色彩调整功能、各种工具模块功能和数字化的滤镜功能。通过该软件的这些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对由数码相机或由扫描仪等其他数字化输入设备得到的图像的调整和改变。例如,图像的剪裁、拼接,光线、色彩的调整,背景的添加更改,文字的添加等。这种新的手段被称为“电子暗室”。对于摄影记者而言,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必定导致对摄影艺术的放任松懈,就是不再追求新闻图片本质上的真实、艺术的完美、内涵上的深邃、技术上的丰富,而只是表面化的好看、吸引人以及所谓的冲击力。2004年4月,《洛杉矶时报》派往伊拉克的战地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为了使自己的照片构图更完美而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合成了一张。这幅曾被公认足以竞争普利策奖的照片,最终被发现作假,不仅使久负盛名的《洛杉矶时报》的名誉受到了损失,也使布莱恩·沃尔斯基失去了工作。只是一念之差就断送了这位具有25年从业经历的名记者的命运。这一事件给新闻摄影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引发了人们对高科技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带来的影响的讨论,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的担忧。摄影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而现在所有的遗憾似乎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得到弥补。面对摄影记者们梦寐以求的诱惑——更具冲击力的影像,布莱恩·沃尔斯基没能经受住考验,难道他不知道真实对新闻摄影有多重要?其实,干扰他的正常思维的是他手中的数字化相机。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代也曾上演过丑陋的“换头术”。但是对传统影像的改动费时费力,而且痕迹较明显。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却使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1997年11月17日,36名瑞士人在埃及卢克索惨遭杀害。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水洗后的卢克索庙前的台阶照片,瑞士《一瞥报》和德国电视台在发表时用电脑进行了修改,照片上的水印变成了鲜红的血印。这种改造虽然渲染了气氛,但却破坏了画面所反映的事实,向人们传递的是不真实的信息,违背了新闻最初的本质。数字技术这支魔笔,不仅诱惑了摄影记者,也使图片编辑们迷失了方向。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发生爆炸案。西班牙报纸EI PAIS的摄影记者帕布罗在火车爆炸现场拍摄了一张照片,随后通过路透社发往世界各地。在照片左下角前景突出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块人腿的残片,可能图片编辑们认为这过于血腥了,所以几家英国报纸在刊登时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修改。如《每日电信报》、《太阳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都用数字手段把尸体碎片擦去,读者看到的是空空的地面。而另一家英国报纸《卫报》则将尸体碎块的颜色变成了灰色。除去英国,其他一些国家的报纸也都采用了相同的处理办法。这种人为的、集体的作假,引起了读者极大的愤怒,批评之声如潮水般涌来,人们高呼“我们有权利看到事实,任何人都无权窜改事实真相!”事实上,摄影记者拍摄到的数码照片在发表之前因为印刷的原因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度如何把握则越来越难以界定。新闻现场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对照片使用的严格与严谨而著称,但它在完美画面的诱惑下,也未能坚守原则。1983年2月,《美国国家地理》的封面选用了一张夕阳下金字塔的照片。图片编辑和美术设计为了使金字塔的形状完整,就通过电脑技术,将两座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虽然仅仅是一种美化的手段,但是从结果来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照片被窜改读者被欺骗都是不可原谅的事。如果说以上例子是善意美化,那下边这个例子则是故意丑化。1994年《时代》周刊在封面使用了一张辛普森的头像,而无独有偶《新闻周刊》也在同一周使用了这张照片作为封面,但是非常明显,《时代》封面的辛普森肤色被调暗了,而且加大了对比,变得非常恐怖,看上去好像更符合杀人恶魔这一形象。两本封面的明显差异在新闻摄影业内引起了一场争论,反方指责《时代》周刊对人物进行了恶意的丑化,是对真实的歪曲,对读者的欺骗。而正方认为这张照片是一张插图,并不是新闻照片。但是辛普森事件是当时有爆炸性的重大新闻事件,不是抽象的趋势性的报道,因此与之相关的照片也应与新闻照片一样恪守真实的准则。而对于新闻照片,进行任何内容上的更改都是不合适的。然而,这种案例却越来越多,《美国国家地理》前摄影部主任Robert Gilka就无不悲哀地说:“控制对照片进行数字合成技术就好像控制使用原子弹,我们已经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利用高科技改变照片事实的本来面目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已经发生了。新闻摄影曾以其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物凭证使它在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又具有文献价值,使之成为“历史”的证据。同时,新闻摄影以其真实性给人以如见其人、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即新闻照片的现场可证性。这使得新闻照片具有“眼见为实”、“以图为证”的权威性和见证性。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本质含义和独有的特点要求作为新闻照片必须同时具有事实的真实和形象的真实。然而,如今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可以轻易地改变照片的画面构图、光线、影调甚至是照片所反映的现场的事实,如现场的气氛、现场的感情色彩。更有甚者合成、拼接、移花接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使得任何影像都有可能实现,影像不能再保证视觉的真实性,没有了真实性的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如果任由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在新闻摄影中滥用而不加以规范,势必会造成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丧失,从而也就使新闻摄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严守职业道德,消除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闻摄影工作者是公众舆论的代表,他要向社会负责,要遵循社会公德原则、法律法规,要有鲜明的立场,用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美国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曾评出职业人应遵循的9项职业道德的内容: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和承担责任。职业道德不仅指非常时期有关人员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更重要的是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有了日常养成的职业道德,在关键时刻,人们就不会敷衍塞责,就不会退缩不前,而是自觉投身于属于自己负责的工作中。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个人的目的追求所谓的构图美、冲击力或者是为给所在的媒体创造轰动效应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种类型的假照片。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每一位新闻摄影工作者都要把责任、公德、道德放在首位。尊重真理及公众获得真理的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责任。要做到不利用高科技制造假照片、传播假照片,坚决维护新闻的神圣性。

高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一场技术性的革命。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摄影的工艺和摄影体系。虽然数码技术为新闻摄影的摆拍造假提供了方便和易操作性,但我们要坚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遵循新闻摄影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促进作用,利用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工作。作为新闻工作者更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关注这些问题,使新闻摄影最终回归到它的本质,一如肯·库伯所说:“真实客观地拍摄、记录那些重大新闻事件和那些被人们忽视而他们应该得知的重要新闻事实。”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课题负责人冯欣艳,课题名称《高等院校数字摄影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S201123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图像处理技术新闻摄影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分析新闻摄影的发展对策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分辨率问题研究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视觉导航系统中图像采集及处理技术综述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