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2-04-29王凤平
王凤平
[摘要] 重化工业城市由于重化工业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较差,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服务业,需要处理好服务业发展与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全面推进与重点带动 “四个关系”,促进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推动重化工业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投融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重化工业城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重化工业;服务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5- 0052- 02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构建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对重化工业城市而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重化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相互需求、相互支持、关联发展、相互融合的,尤其是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建立在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就目前重化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看,工业占比较高,特别是重化工业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较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服务业发展势在必行。以山东莱芜为例,莱芜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年产钢铁1 600多万吨、铁矿石500万吨,年产煤炭300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7∶60.5∶32.8,钢铁及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城市。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整个钢铁产业出现明显下滑,莱芜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化工业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服务业却没有发挥出抵御风险、支撑发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其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主要表现在:总量小,仅占全省的1.15%,还不到济南或青岛等市的10%;占GDP比重低,仅为32.8%,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5.5个百分点,低于山东80%以上的市地,而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在70%以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都在50% 以上;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低,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0%左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倾向发展工业等问题。这样的重化工业城市,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要抓钢铁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又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趋稳,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为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提供了契机。从宏观环境看,“十二五”时期,国家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服务业发展面临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基础条件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将极大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体制机制看,随着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面临的挑战: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仍然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二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制约因素逐步显现。三是重化工业仍处在加快发展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服务业发展空间。四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综合以上分析,服务业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将大有作为。
3加快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3.1 处理好“四个关系”,促进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推动重化工业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处理好服务业发展与重化工业的关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确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生产的关系,摒弃只重视重化工业而忽视服务业发展的做法,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以及推进工业优化升级中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努力实现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依托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和各类中介服务等,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体系,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体,为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处理好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的关系,促进城市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联动发展。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在农村,而潜力也在农村。因此要着眼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大局,在不断丰富以城市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同时,适应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的现实需求,积极整合城乡资源,大力发展以商贸、交通、旅游、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市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三是处理好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关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重化工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升级改造蕴含着巨大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因此要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积极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引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需求,鼓励、扶持发展商务服务、会展经济、服务外包、创意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档次和竞争力。
四是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带动的关系,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面广量大,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抓一般,更要抓特色。重化工业一般都是园区化连片聚集发展,因此要把园区作为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本、产业、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在项目选择和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的对接与延伸,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产业聚集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大、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不断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争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3.2 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重化工业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
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发展。规划是龙头,是导向,也是生产力。按照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立足前瞻性、开放性,科学严谨地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围绕城市转型的发展定位和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着眼发展大局,广泛吸收和借鉴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真正发挥规划引领发展的作用。
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研究梳理现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不合时宜的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加以修正,推进政策创新,搞好政策的深化、细化、配套和延伸,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政策。对重点区域要实行特惠政策扶持,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决遏制“三乱”行为,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科学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以科技为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面向中小服务业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努力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鼓励企业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或业态,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附加值。
3.3 完善体制机制、投融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重化工业城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制度,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持续的资金投入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筹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用好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四大板块”,用好金融租赁、担保债权凭证等金融衍生品,特别要积极争取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高、外项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拉动投入增长,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服务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服务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引进一批服务业紧缺的高端人才,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和调动人才的创造活力,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春,王秋实.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