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作业布置的思考
2012-04-29熊志芳
熊志芳
朋友的孩子上七年级。他告诉我,孩子每天的语文作业很多:抄写生字、背诵、解释、练字、写日记,完成作业常常需要1、2个小时,孩子每天蔫蔫的,无精打采,一副苦瓜脸。朋友很心疼,问我有没有一种事半功倍的办法,既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又增强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斟酌再三,决定将自己对七年级语文作业布置的一点浅见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虽不能说“事半功倍”,亦算是点滴教学实践之积累。
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它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走出传统,实施改革。
一、向情感开放:让作业成为激发兴趣的手段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七年级开学初,老师选择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的浅显文章,引导七年级学生阅读、欣赏,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
没有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不会有丰硕的语文成果的。教师首先引导阅读,然后放手让学生阅读。从第二周开始,教师要求学生备摘抄本,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文段和语句。数量不必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积累。学生一天记一句话、一句诗、一个成语,三年坚持下来,收获亦是颇丰的。
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记忆,忽视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通过阅读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用字用词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文章的妙处,为下一阶段动手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带写,读是写的前提。
二、向生活开放,让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邻舍之间口语交际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谚语、熟语、歇后语;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电影电视广告、艺术节活动、产品说明书等使用的语言都在搜集之列。
2.剪报。将各类旧报刊、杂志中优美的文章复印下来,剪贴成册。
3.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首先进行内容筛选,然后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最后进行装帧设计。编好后可请有特长的同学题字、插图、设计封面等,最后在全班交流,让全班同学分享活动的快乐,从而体味学语文的乐趣。以上三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
活动过后 ,教师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活动描述给同学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写成文字。然后教师进行作文专题辅导:(写人写事写景专题)
写人:调动多种写作手法。例: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精心刻画典型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事:交待清楚记叙的元要素,让学生学会在平凡的题材中发掘出深刻丰富的意蕴。例:爬山比赛,通过写在活动中的团结互助,领悟怎样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才能使一个小集体和和美美,从而培养学生对班级体的热爱之情及责任感。
写景:(游记游名胜古迹)
游——写实景
游的意义——穿插故事、传说
展望未来,抒发情感
作文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活动过后训练学生写作,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向个性开放,让作业成为发挥特长的舞台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手段。
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语文的氛围,能收到才艺双馨的奇妙效果。
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擅长写作者,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班级黑板报、小报。教师鼓励并帮助他们向校刊、报刊投稿;擅长口语者,可组成班级演讲组,语文活动课上,举行演讲,辩论等活动;擅长书画者,可组成班级美术组,负责班级小报美术编辑和书写工作等等。
学生各自发挥所长,会增加自信和快乐。同时,因为自信,因为快乐,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会大增,而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责任编辑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