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2012-04-29孙鹏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孙鹏飞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且严重滞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应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分析鉴别媒介信息,对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32);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114)

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2000年以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但媒体消费还缺乏理性,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二)媒介认知。大学生对传媒的范畴、商业属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三)媒介能力。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创新不足。培养过程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缺乏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理工类学校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不少人批评目前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理性地认识媒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愈演愈烈,而诸如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以及有偿新闻等信息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则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让后代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的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1.教学大纲的制定

高校应认真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总结我国的教学实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新闻事件或特定媒介话题的讨论,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批判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树立起一种更为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

2.师资队伍的培养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中普遍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院校新闻传播专业院系或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充分调动新闻等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对一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师德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底蕴、语言才能、人格魅力无不深深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

3.优秀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完善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方面。高校可引进统一规划教材,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据资料显示,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是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谢金文博士的《新闻,传媒,传媒素养》,而其他富有针对性、普及性的教材还未面世,可见教材建设尚有较大的空间。

(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士来校讲学

高校可以邀请传媒教育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走进校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传媒教育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来校讲学是高校大学生的愿望,也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向大学生传授媒介知识、讲解媒介使用技巧等,使学生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有正确的认识,对传媒实务和传媒运作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了解,将有力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以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和校电视台等为平台,以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为主体,与其他专业的新闻爱好者一起,为他们提供制播媒介产品的机会,不仅让大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知识,还让他们广泛参与新闻采访报道、电视节目制作,参与校内这些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

除此之外,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社团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可以吸引学生参加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如参加DV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影视评论正文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走向课外,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

(四)媒体参与共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大众传媒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传播上,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进行推广。充分调动自己拥有的媒介资源,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上播放公益广告,开设知识专栏,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阶段及进展的宣传报道等,大力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定期组织高校大学生进媒体参观访问,让大学生直接接触到媒介运作过程;安排大学生进媒体实习,吸引大学生参与制作媒介产品;设置大学生互动性栏目或深入高校校园举办互动性活动,以现场感应吸引大学生参与。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媒介,以科学的态度使用媒介,从媒介中获得自己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媒介得到健康的娱乐,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同样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参考文献:

[1]柳萍,柳云飞,邹军.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1):150-152.

[2]Sills &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oman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1999.

[3]蔡帼芬,张开,刘笑盈. 媒介素养[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全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