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与改造技术

2012-04-29涂爱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改造技术成因

涂爱萍

摘要:分析了人工栽培条件下茶园产量下降以及低产的原因,提出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措施,突出了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在低产茶园改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低产茶园;成因;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252-03

The Causes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of Low Yield Tea Garden

TU Ai-ping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causes of low-yield and production decline of tea plantations unde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of low-yield tea plantation were propo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tea plant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tea was highlighted.

Key words: low yield tea garden; cause;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茶树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以嫩芽为产品器官。随着茶树从幼年期、成年期到衰老期的递进,茶园产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1]。在正常栽培管理水平下,常规茶园最高产量期出现在18~20龄茶树,中高产期可持续到30龄左右,之后进入低产期。除树龄较长、树势衰老外,不良环境条件或不合理的栽培技术等也可能导致树体未老先衰,使茶园进入低产期。为了茶树的可持续生产,必须针对低产茶园的不同成因有目的地进行改造,以复壮树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1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茶园低产的成因发现,导致茶园低产的主要因素有茶树本身、园地基础、生长环境及栽培采摘制度等方面。

1.1树龄大或品种因素

我国茶园茶树的树龄一般在40~60年。栽培条件较高的茶园,中高产期能持续30年左右,随后树势自然衰退,进入低产期。有些品种不太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致种植后成活率低,或成活和生长缓慢,难以成行,绿色面积小,光合效能低。

1.2园地基础差

有的茶园建设时对山、水、园、林、路的全面规划不够到位,或坡度较大(≥15°)时未修建梯田,甚至顺坡种植[2]等。也有的种植规格过稀,以致茶树覆盖率低,产量也低。另外,种植前深耕不够、底肥不足以及栽后管理水平低等均有可能影响茶苗成活率和茶树生长速度,不利于提高产量。

1.3生长环境差

我国大部分茶园建在丘陵或山坡地段,坡度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层浅薄、土壤结构差、养分贫乏,或过分强调茶园集中连片,从山顶到山脚全部植茶;有的地方夏秋高温干旱时间长或冬季严寒期长、雨量不足或雨量分布不均匀,以及病虫、杂草危害等均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导致茶树常年生长量小,树体营养不良,成“小老树”状态,产量和品质都处于较低水平。

1.4栽培措施不力

许多分散经营的茶园,对茶树的培育管理重视不够。如耕作粗放,致使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病虫防治和抗旱防冻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树体生长受挫;过度采摘,长期不施或少施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等,都可能使茶树生机不旺,表现出分枝稀少、着叶量少、对夹叶多、育芽能力差,大树早衰,小树未老先衰。也有的在低产茶园改造中只修剪改树,不改土增肥,加之过度采摘,使更新复壮效果差,只能以“三年两头剪”的方式维持低产水平。

2低产茶园改造措施

低产茶园改造应针对低产茶园的形成原因及茶树的衰老程度,统筹规划,分清主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包括改造园地、土壤改良、树体复壮、茶树换种及改善茶园管理措施等。

2.1改园

改园主要是指改造茶园的园相,包括茶园的群体结构和园地布局。

2.1.1群体结构群体结构不合理的茶园有两类:一类是覆盖度过低的茶园,如丛式茶园,缺丛断行多的条式茶园,茶树行间过宽的茶园等;另一类是密度过大的多条栽密植茶园。

覆盖度过低的茶园应采用归并补缺、茶苗补缺和压条补缺的方法增加茶树的密度。归并补缺是将同龄茶树挖起进行补缺,并小块为大块,并零星为成片,改丛栽为条栽等。茶苗补缺是从苗圃中挖取2~3年生的大苗补植至缺株的空隙中。压条补缺是将缺口附近茶树枝条的一段压在土中,待这些枝条长出根系后,再把压埋的泥土挖开,切断与母树的联系,使其长成新的植株,从而增加茶丛密度。

密度过大的茶园如三、四条栽密植茶园,由于茶树种植过密,部分枝条细弱,发芽能力较弱,可在茶树树冠改造的同时将中间的1~2行挖去,增加茶园的通风透光性能,从而改善茶树的群体结构。

2.1.2茶园布局茶园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许多低产茶园存在着道路、水利系统和林带设置上的欠缺,如道路过宽或过窄,上山主、支干道坡度过大;纵沟太多太陡;坡地茶园竹节沟少或深度不够;山顶开发过度,缺少自然植被或防护林木;梯式茶园的梯埂被冲垮或侵蚀;四周无防护林或行道树等,造成茶园作业不便,水土流失严重,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低等。对这类茶园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有利于茶园作业和水土保持,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的生态环境。

2.2改土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其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许多低产茶园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肥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治水保土、加深有效土层、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改造的重要内容。

2.2.1治水保土很多低产茶园的坡度较大,而树冠覆盖度较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土壤改造的关键。首先,建立合理的排蓄水系统,特别是陡坡茶园上方与林地相交处应建立隔离沟,以避免茶园外雨水冲击茶园,导致水土流失。其次,对树冠覆盖度较小,特别是缺株断行严重的茶园应补缺,同时加强树冠培养,提高茶树的覆盖度。再次,大力推广在茶园内修筑“竹节沟”和种植“双行隔离草”的做法。

2.2.2加深有效土层加深茶园有效土层可采取深耕改土和加培客土。深耕改土不仅能加深有效土层,而且能疏松土壤,改良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提高蓄水性和通气性,为好气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和茶树根系的伸展。加培客土能加厚土层,扩大茶树根系的吸收和生长区域,有利于根系向纵深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和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及茶树抗旱、抗寒能力。

2.2.3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低是多数低产茶园的共性。因此,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低产茶园改造的重要举措。在茶园改树的同时一定要改土,特别是应加强茶园有机肥和复合肥的使用,既改善土壤的结构,又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

2.3改树

改树是低产茶园改造的核心。改树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其中树冠改造包括台刈法、重修剪法和留养法等。

2.3.1台刈法台刈是一种彻底改造树冠的方法,对茶树新生枝条的萌发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适宜对树龄较大、树势十分衰老的茶树的树冠改造。但台刈后骨干枝培养的难度较大,且恢复产量的时间较长,因此,如果茶树不是十分衰老不宜采用此法。

2.3.2重修剪法重修剪的深度一般是离地40~50 cm,或拦腰截,即剪去茶树树冠的1/2,适宜于未老先衰的茶树,以及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生长能力的茶树。

2.3.3留养法留养是在原有树冠的基础上通过留蓄新梢来恢复茶树的生长势,并提高茶树的高度和冠幅。具体是对那些树龄不大、茶丛矮小、枝干较粗壮的茶树不采夏秋茶,从而恢复树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只有克服了如采摘过度,或“三年二头刈”等造成树冠矮小的成因,留养才能最终发挥作用[3]。

2.3.4根系改造树冠改造须结合根系改造同时进行,否则会造成养分脱节从而影响树冠的改造效果。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激发新根旺盛生长,增进根系的吸收能力,促进根系复壮更新。

树冠改造必须与根系改造和土壤改造相结合,并配合科学的施肥、采摘和病虫防治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4换种更新

对于那些零星分布、山高坡陡、品种杂乱、缺株断行、树势衰弱,茶叶产量低、品质差的茶园来说,应该挖除衰败茶树,选用优良品种,以新代旧,谓之换种更新。方式有改植换种、新老套种和嫁接换种等,其中改植换种是茶园换种的主要方式。

2.4.1改植换种改植换种适宜于那些缺株率大、行距不合理、树龄老、品种种性差,以及园地规划设计不合理、地形须重新平整的茶园。即一次性挖去老茶树,按新茶园建设的标准重新规划设计,并进行必要的地形调整,如修建梯式茶园,彻底全面深翻或加培客土,施足底肥等改土措施,按适宜的规格栽种新的良种茶苗。

2.4.2新老套种新老套种是在老茶园中套种新茶苗,待新茶苗成园投产后再挖去老茶树的方法。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且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克服改植换种成本高、改后3~4年内基本没有收入的状况。另外,对于坡度较大、土壤疏松的茶园,改植换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新老套种对保持水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新老套种改土效果差,老茶园中的病虫害易传入新茶园中,所以不适于土层浅薄或有严重传染性病虫害的茶园。

2.4.3嫁接换种嫁接换种是指将优良茶树品种的枝条嫁接到老茶园茶树上,从而达到改造老茶园的目的[4]。进行嫁接换种的茶园要求树龄在40龄以下、立地条件好、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接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茶类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无性系良种。嫁接换种的茶树保留和利用了原有茶树的发达根系,因此生长势十分旺盛,投产快,且免除了挖树、整地花费大量的人工,减少了建园投入。

2.5改进管理措施

茶园管理质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十分明显。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即使基础较好的茶园,也会因为管理不当而变成低产茶园。许多土壤条件较好的低产茶园,特别是未老先衰型茶园多属于这种类型。因此,改进茶园管理措施是低产茶园改造的重要环节。茶园管理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养分管理、水分管理、土壤管理、病虫草害管理及科学的修剪和采摘等。

2.6改善生态环境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湿润多雨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5],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适宜的光照等对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促进作用。

2.6.1实行多层次共生栽培任何植物的原始生境都是多层次生长、多物种并存的自然环境,茶树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集中栽植,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环境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因此,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创造适宜的人工茶树生态系统,对巩固低产茶园的改造成果有着重要意义。如我国江北茶园的防护林建没,江南、西南茶区的“头戴帽(山顶造林)、腰束带(山腰种茶、经济果树)、脚穿鞋(山脚下为农田)”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以及华南茶区的茶、胶间作和茶、果间作等都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良好范例[6]。

对坡地低产茶园,还应推广绿肥等覆盖作物种植,实行茶园铺草等以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

2.6.2提倡植树造林森林的生态环境不但有利于茶树生长,也为增进茶叶的自然品质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低产茶园改造的同时,人为增加茶园周围植被,利用森林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茶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6.3合理作物布局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对低产茶园自然环境,如地貌、地质、土壤、气侯、水文、植被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规划和利用土地。对于坡度超过30°、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要退茶造林;对有潜力的低产茶园要进行全面改造,变茶园广种薄收为大面积优质高产,增加收益。

3小结

总之,针对低产茶园实行改园、改土、改树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技术措施,但要巩固改造成果、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还必须依靠改造后的各项管理技术,如肥水管理、修剪养蓬、合理采摘、防治病虫等。在综合应用上述各项措施的基础上达到模拟茶树天然生态环境的目的,才是茶园改造的根本,同时应该遵循生态学规律,满足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改造的作用,延长茶园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3-26.

[2] 潘根生,顾冬珍. 茶树栽培生理生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俞永明.茶树良种[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4] 王亦财,郑挺盛,钟家平.茶树嫁接技术[J].茶业通报,2004,26(4):166.

[5] 王强, 王馨,王清. 茶树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J].四川农业科技,2011(12):28-29.

[6] 詹梓金.铁观音的恢复发展及复壮途径的探讨[J].福建茶叶,1980(3):9-13.

猜你喜欢

改造技术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荔枝低产园改造技术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关键技术探讨
陇东山地低产核桃林改造技术试验初报
果树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及管理要点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