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中的民众民族主义现象刍议
2012-04-29王森垚
王森垚
【摘要】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在经济层面显现。以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为例,抵制事件中的民众民族主义特征包括:民族主义情结的朴素性、民族主义的形式相对温和、民众抵制的情绪化。建议对民族主义进行引导,防止抽象空洞的民族主义、警惕民族主义的双刃作用、加强民族国家自身的制度建构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抵制外资收购民众民族主义特征引导
从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调查谈起
2008年下半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收购汇源集团,消息一出,一场关于外资并购与民族经济保护的争论迅速展开。
据某网站网络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网民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持反对意见的比例高达80%,从网络论坛搜集的信息中获悉,大量网民并非将收购事件看作是普通的经济事件,而是从民族品牌保护的角度出发,认为汇源集团被收购是民族利益的损失。
实际上,可口可乐—汇源收购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此前,外资凯雷收购徐工集团受阻事件、抵制法国家乐福等事件的背后都有民族主义的影子。本文将以此类事件为背景,通过梳理民族主义的嬗变过程,反思上述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特征,进而分析其内在发展逻辑和趋势,以期为合理引导此类行为提供相对合理的路径选择。
民族主义的嬗变:从政治诉求到经济诉求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最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知名政论家何新的种种反西方言论被认为是最开始的阶段。随后知识界以《战略与管理》为阵地,开始出现围绕民族、民族主义等话题展开争论。“2000年以后围绕王小东‘香山脚下两论民族主义而发生的争论、2000年前后杨帆组织思想整合讨论会对民族主义的讨论、2003年因北京大学教学改革引发的,甘阳所倡导的‘华人大学理念以及由此而来的争论,都证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思潮的变化,民族主义成为知识界关注的焦点问题”。①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事件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或国家利益诉求,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关切,试图建立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
纵观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其特点是政治性较强,经济诉求较少,一些类似可口可乐并购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但并未引起轰动。例如中华牙膏、乐百氏等国人耳熟能详的产品被外国企业收购,并未引起民众太大的抵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刚刚进入市场,受到的市场竞争压力不大,企业破产现象很少,民众切身利益受损不大,社会民众对来自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进入竞争的压力并不敏感,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抗性诉求。
随着外资的进入,市场竞争迅速冲击了民族工业,一些传统行业消失,企业倒闭,民众对外资的了解和关注逐渐加深,因此他们会选择较容易把握和更贴近自身的经济领域,进行民族主义抵制。这一经济民族主义与几年前脱离大众的政治民族主义相比,更多是基于公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而产生,更具有号召性和现实性。加之互联网兴起,民众民族主义运动有了新的载体,即网络。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各自民族主义情绪和看法,民众性的民族主义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并以网络为平台走向“常规化”。
近年来,民族主义开始在经济领域中出现,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之后的民众民族主义情绪。一些企业也打起了民族牌:娃哈哈集团在面临着被达能集团收购危险的时候,企业也巧妙地借助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顺利化解了危机。然而,民众性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扩大可能也会伤害企业自身的发展,会使企业承担更多本不该承担的角色责任,公司长远发展的发展战略也可能被过度扩大成出卖民族利益的行为。因此,民众性民族主义应该更注重自身价值的规范化构建,才能更好得发展。
抵制事件中的民众民族主义特征
民族主义情结的朴素性。在可口可乐公司提出收购汇源集团的事件中,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是围绕汇源集团被收购后的发展进行讨论。相较而言,民众的讨论则是围绕民族品牌和民族利益的话题展开的。无论是汇源集团,还是之前的徐工集团,民众都将企业的角色定位于“民族品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多数民众反对并购的理由明确而单纯:比如有网友认为,作为果汁行业领军企业的汇源集团是民族品牌的象征,如果被收购则意味着一个民族品牌的消失,以及国家利益的受损。反对者以“民族利益”这一概念作为反对一个企业被外资并购的理由抽象而空洞,因此,它是朴素的,需要进一步升华和引导。
民族主义的形式相对温和。相对于此前的抵制日本、美国等偏向于政治领域的活动,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中民众更多的是通过参与网络论坛、报纸等媒体的讨论进行意见的表达。这是一种仅仅存在于讨论层面的民族主义。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较少的带有意识形态和国家间对抗的政治色彩,它追求的是国家的富强和经济利益的获得,强调的是民族自身的强大。它摒弃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阴谋论,各种情况在较容易把握的经济层面讨论。即使此次抵制收购运动失败了,在民众看来这损失的也仅仅是国家的一个品牌,而无关政治、领土的得失,民众较容易接受。因而,“这是一种表现形式相对温和的民族主义”,②不会产生较极端和暴力的行为。
民众抵制的情绪化。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基于自身判断产生的一种情绪,带有感情性、从众性和直观性。因此,“民族的信念不是建立在事实和理性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和不讲理性的成员们的感情基础之上”。③
每个人生来便具有一种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出对父母的眷恋,对集体的归属,对国家的热爱,因此民众的这种感情只能从传统、心理和现实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当情感爆发时,也难以避免带有情绪化的色彩。例如,在可口可乐—汇源收购案中,反对者以民族利益等抽象的口号反对收购,却忽略了处于漩涡中的汇源公司本身的利益。民众赋予了汇源集团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民族主义情绪使汇源公司扮演的角色扩大化了。他们把一个本质上的中国民营企业上升到代表国家利益的民族品牌,要其担负起民族声誉保护与战略发展的重担,这种过分扩大角色的行为显然具有情绪化的特点。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引导
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命题,我们不应该预期民族主义时代将终结。中国民族主义也是一个必须长期面对的命题。民族主义既能促进也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去引导民族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
防止抽象空洞的民族主义。大多数民众对案例中的收购持反对意见,强调抽象的民族利益而忽视具体的个体利益,这导致了一种抽象空洞的民族主义。当前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是一种需要升华的民族主义,应当回归到它的初始价值上,才能找到合理的发展方向。民族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如理性、平等、人权、法治、自由等具有现代性价值观的特性,这也是民族主义合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相反,如果民族主义仅仅被渲染为一种集体情绪的表达,而忽视个体权利,这样便可能发生非理性、极端的民族主义事件,同时个体的权利也会受损。
民族主义、主权和公民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张力,民族主义如果“倒向”国家主权,将导致排外,公民个人的具体权利和利益可能发展孱弱,如果公民的个人权利以制度的方式予以牢固,那么它们就会在一个相反的方向上影响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关系,刺激民族主义情感向多元和更加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恰当处理民族主义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使中国未来的民族主义发展向着更加开放、更加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空洞抽象民族主义的产生。
警惕民族主义的双刃作用。民众虽然以“爱国”的名义反对并购,但情感占了上风,与企业经营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情感又是虚无、令人难以把握的规范。汇源集团的股票曾一度下跌,排除资本的市场运作,民众的抵制情绪也是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需要通过企业、政府、媒体的引导使民众的民族主义向着对经济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产品,在注重自身创新的情况下,重视并借助民众民族主义情绪,争取民众的支持,从而使之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加强民族国家自身的制度建构和经济发展。民族主义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等条件内在发展逻辑的表象。当前资本主义已从领土殖民扩张转向到金融资本的扩张,民族主义也相应的从后发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转向了反对跨国金融资本的资本入侵,民众的民族主义运动只是对金融资本扩张的一种客观反应。民族国家只有加强自身的制度建构和经济发展才能有充分的条件引导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44页。
②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9页。
③[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