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打造“学案”教学模式
2012-04-29赵华栋
赵华栋
〔关键词〕 课堂教学;原则;方法;课程改革;编制学案
〔中图分类号〕 G4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47—01
为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通过对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等学校的考察学习,结合我校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认定“学案”教学比较适合本校。于是,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便在初一年级的四个学科有计划地推行“学案”教学,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初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项目进行跟踪研究。
一、编制“学案”的原则
编制“学案”要掌握这样三条主要原则。一是问题性原则。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素质。二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层次性原则。在编制“学案”时应该将学习内容难度分解细化、搭建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把科学有序的、阶梯性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
二、编制“学案”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备预先性和指导性。各科“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为: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体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五个方面的作用:激起动机,激发想象;紧扣课标,开阔眼界;重视学法,培养能力;面向全体,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三、 “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制的方法
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学习目标:按照“双向细目表”,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进行具体分类,让学生分层学习。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获取知识、养成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据可依。2.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式及相关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一般分为下面几方面:回顾旧知。主要是新课学习前设计预习的相关知识和必备知识,以要点回顾、知识梳理、问题辨析等吸引学生做好准备活动,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
新授课可以设计成阅读自学,或填空导学,或问题链回答,或预习提问等;复习课突出知识的梳理,设计成以知识为线索、以方法为脉络、以问题为核心的形式。试卷讲评课也可以针对学生考试后的得分失分情况、某些知识掌握的程度,梳理学生出现错误的几种类型,突出需要巩固的知识点,编制设计成相应的“学案”,使学生从宏观上通过“学案”,把握学习的要领。
第一步:教师主备。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行设计“学案”初稿。第二步:集体研讨。备课组长组织教师每周对“学案”进行研讨、修订,确定出教学目标、问题情景,围绕每个知识点组织学习活动,对应训练。第三步:修订“学案”。主备教师根据讨论建议,修订“学案”。第四步:完善“学案”。根据学案使用的情况,对学案进行完善,并存档,以备后用。
“学案”教学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举措,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都必须用“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学方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学案”教学就用,不适宜就不用。
. 编辑: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