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感悟

2012-04-29竹军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农村

竹军敏

摘要先诠释感悟教学的内涵,再从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和成因入手,论述感悟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在农村实施感悟教学应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善待学生,相机诱导,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关键词感悟感悟教学诵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何为感悟?《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诠释感悟的内涵。我认为: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灵活运用自身经验,灵光突闪,茅塞顿开,拨云见雾,透过表像直达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后面能有所“思”的过程实为感(即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认知),由“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实为悟(即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内化和运用),而“百回读”、“熟读”则是感悟的坚实基础。基于以上对感悟的探讨与认识,我认为感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感悟教学,充分调动农村学生的敏锐感官,参与到与农村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中,凭借对语言、语境的特有的直感,凭借农村生活中丰富的中介物的相似作用,感知、历炼、实践,对事物、行为、情感参省体察,从而渐悟或顿悟,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笔者对本校近两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等诸多方面。每道题都有三个备选答案:A、否;B、有时如此;C、是。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阅读观念落后,阅读习惯较差,欠缺阅读技巧,阅读缺乏计划性、目的性,以消遣阅读为主,且阅读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渗透较弱。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偏颇认识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应试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

深入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老师枯燥乏味的分析,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一种负担,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哪里出问题了呢?

首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虽然在“阅读中感悟”已成为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操作却成了难题。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是拘于“教师中心论”,要不就陷于“学生中心论”,把握不好度,也就不能成功地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把感悟和理解混淆,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

其次,阅读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是少数语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自觉、自然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致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感悟。语文没能走进生活,阅读没有成为习惯。

再者,家庭环境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等原因限制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城里的学生,他们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说话简短。教师面对农村绝大多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往往束手无策,只好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直白的教学语言和代劳式的自问自答弱化、埋没了农村学生的直感和悟性。

上述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被动、封闭、低效,我认为感悟教学是突破农村阅读教学“缺乏魅力”的重要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天鹅”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主体性、个体性、创新性、过程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中带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心境不同、年龄不同,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和感悟,哪怕是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庆幸,持宽容的态度,以睿智的目光善待之,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允许学生出错,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个性的张扬。

记得去年下半年,我去外地听课,一位老师在指导雨果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阅读教学时,他激情讲解船长精神时,遭遇了他们班“丑小鸭”的提问:“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吗?”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性的问题,是“丑小鸭”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于是,徐老师急中生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讨论,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见解。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给阅读教学打开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这样,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丑小鸭们”才会将自己浅陋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吐露给老师,我们的课堂也才因此丰富多彩。相信长此以往,“丑小鸭”们在不断的思索与历炼中会成为美丽的“天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误读”,提倡“创新读”,鼓励“研究读”,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开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二、让诵读成为阅读感悟的载体

叶绍虞先生说:“汉语造句在形上以人的言语的自然声为依托,形成浑厚的句读段,适于诵读吟唱;在神上以自然时序、事理逻辑为依托,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流程,适于体验和联想。”在这种形与神的共同作用下,汉语的语法作用被消隐、弱化,而语义作用和句读功能则逐渐凸显。这样的语言文化特征,成就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重视整体的感悟。因此,反复的读,口诵心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才能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诵读是感悟教学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而悟之”是实施感悟教学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人的智能素养,正是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感悟教学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循文、明象、体情、悟道的读书感悟历程。

让学生自主充分地初读,合理调动学生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等都集中到文本上,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把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言语信息、想象相应的表象、具体的事物,即为循文、明象。笔者在朱自清《春》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但要依据文中的语句或是片段。学生的展示方式多彩纷呈,有的用图画,有的用诵读,有的用批注,有的用舞蹈,有的……由学生的展示可见他们在循文、明象上个性化的解读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因此说课文字字珠玑不为过,但在有限的课时内,面对语言感悟能力尚待发展的学生,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语言的感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体味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及深邃的情感,领悟其中的道理,即为体情、明道。例如:在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运用诵读抓住关键词语“探、穿过、爬上、攀、缩、微倾”等,进而感悟父亲爱子心切的舔犊之情;抓住“我”的“泪”,感悟“我”的感动、惭愧以及对父亲的理解之心。

三、让教师在阅读感悟中相机诱导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恰当地营造“愤悱”状态,又恰当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悟”在学生心中。例如:在鲁迅小说《社戏》的阅读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结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结合之前对社戏和吃豆场景的描写,给学生制造“愤悱”的疑惑状态:豆和戏并不像作者说得那么好,作者何出此言?而后,我加以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学生终于认识到美在自然、美在人情、美在遗憾。

总之,农村中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感悟教学,需要教师事先真切地体验、感悟教材,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合理、科学地处理教材,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做到读中体验、感悟。

(责任编辑贺蕾蕾)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