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践行“走转改”活动的路线分析

2012-04-29雷世杰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7期
关键词:走转改头条群众

雷世杰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走转改”活动回答并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增进了新闻媒体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新闻媒体服务群众的能力。结合开封电视台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要切实践行“走转改”活动,必须克服“四种倾向”,把握好“七字真言”。

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四种不良倾向

重领导活动,轻群众生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报道有关会议和领导公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过多地关注会议和领导活动就必然会挤占其他新闻的播出时间,导致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除了会议还是会议。这导致电视新闻画面生动、直观、活泼和感染力强的优势荡然无存,而对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基层工作、群众活动的关注严重不足。

重典型人物,轻普通百姓。典型人物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的电视宣传过程中,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形式主义。一方面,典型报道的形式陈旧、模式化;记者作风不扎实,采访不深入,报道浮于表面,毫无生气;过分追求轰动效应,对典型人物拔得太高;不能坚持启发、教育式报道,千人一面,没有吸引力,没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对普通群众的报道少之又少,不能很好地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下功夫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议、所求。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媒体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而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广告商借自己的广告优势向新闻媒体施压,例如新闻形式的软广告,极易误导消费者。更有甚者,为获得经济效益作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严重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公信力,助长了新闻界的不正之风。而社会效益作为一个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由于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性,慢慢地被媒体弱化。

重发达地区,轻落后地区。新闻报道不能过于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对发达地区过分关注必然会减少对落后地区的报道时间和频次,造成对落后地区的关注和报道严重不足。现在有些电视台一味地重视发达地区,好像只要是经济建设上去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其他问题了。而落后地区似乎就没有值得报道的地方,关注少、投入少、产出更少。

出现不良倾向的几种原因

电视新闻报道的这些不良倾向,固然存在一些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在新闻工作者本身。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

认识不足。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就要求媒体要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可一些记者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新闻的活力和源泉来自基层、来自民间、来自生动活泼的群众生活。新闻的价值不是光说好话,更重要的是说实话、说有用的话,说老百姓喜欢听、能解决问题的话。

利益驱动。一些记者热衷于有红包、有纪念品的活动,有利益抢着要去采访,没好处躲着不去;喜欢围着领导转、围着机关转,渴望得到领导的关注和赏识,为自己的利益谋些资本;喜欢到发达地区去,喜欢和有钱的单位打交道,希望能给自己找到拉广告的客户,甚至做一些私下的交易,等等。对于和自身没有利害关系的基层,却不愿意涉足。

贪图安逸。一些记者贪图方便、安逸,不愿意吃苦,尤其是不喜欢到偏僻落后的地方去倾听那里人们的呼声和想法。还有一些记者懒惰思想严重,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稿子千篇一律,甚至是换个人名、地名就能交差。这样的工作作风,何谈镜头向下,让群众成为电视报道的主角·记者下不去,新闻工作失去了源头活水,好新闻自然也就出不来。

把握“七字真言”,落实“走转改”

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开封电视台的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近群众,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采写了大量有温度、有质感、能摸到群众生活脉搏的稿件,有效地克服了新闻报道中的不良倾向。事实证明,要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发掘出真正的好新闻,就必须做到“写发带帮做攻促”七字真言。

贴近群众“写”。基层是新闻生命的源泉,是记者成才的沃土。让普通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就要沉下来去写他们。2011年9月下旬,开封电视台组织了大型系列报道《我在基层》,记者们来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百姓家园,活跃在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处,写出了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芳香”、透射出生活热力的稿件,受到了广泛好评。不少记者表示,贴近群众之后,才真正认识到,原来缺的是对普通群众生活状态的深入了解,缺的是“源头活水”,缺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辟出时段“发”。为落实“走转改”活动精神,开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发了一大批来自基层、发自现场的优秀新闻报道,真正给了这类稿件广阔的“用武之地”。与开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设的《行风热线》专题互动栏目每天上午直播一个小时,晚上反馈记者的调查结果。《行风热线》栏目不但帮助群众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疏导群众情绪,而且起到了督促相关工作及时落实的作用。群众认为这是专门为他们开设的栏目,纷纷积极踊跃参加。

坚持头条“带”。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哪怕是一个群众的烦心事、一个巡逻队员的日常工作都可以在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头条播出。如棚户区居民住上了现代化新楼房,街头修鞋匠的幸福生活……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栩栩如生,感染力强。记者李书才深入尉氏县用近一年的时间采访基层共产党员朱金喜办养猪场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推出的四期连续报道《共产党员的标杆》在新闻节目头条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通过头条稿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记者在基层找到了用武之地,写出了动人的稿子。

解决难题“帮”。从“走转改”活动一开始,开封电视台的领导就要求,活动要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记者李洋在通许县孙营乡卢家村采访时,发现该村的胡萝卜滞销,这使靠种地吃饭的不少困难户家中更是雪上加霜。她了解情况后写出了《胡萝卜滞销,谁能帮帮这些困难户·》的报道,节目播出后,不少企业主动联系我们,要求我们选择困难群众,他们以给职工发福利的形式高出市场价收购胡萝卜,村中20余户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得到了解决。

深入体验“做”。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好新闻只有跑了才能写出来。开封电视台记者按照体验式报道的工作要求进行采访,有的记者为了采访一篇稿件能在一个点待三四天;有的记者拍清洁工,自己动手扫大街;有的记者拍锅炉工,自己体验铲煤烧锅炉。播音员齐伟平来到化工厂,在学习工人师傅推氧气瓶装车的过程中,虎口都磨出了血。他写出的稿件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平民视角、平实语言来叙事,让读者、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宣传效果。

抓住热点“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些热点问题往往又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围绕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开封市整合旅游资源,对书店街进行整治,大力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对违法营运的三轮车进行治理,对鼓楼进行复建……这些项目无一不是热点问题。就这些热点,开封电视台按照“走转改”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进行采访,把治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报道,把调查出的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进行反馈,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建立机制“促”。“走转改”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开封电视台充分总结成功经验,要求要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从台长、部室主任到记者、播音员,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考核机制,对单位所有采编人员都布置了硬性工作任务和目标,并纳入到每一名记者的年度考核中;要求有深度的基层报道上头条,规定了每月上头条的最少条数;要求领导带头走基层、带头写稿子。从而确保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长期、深入、扎实开展,力争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开封广播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走转改头条群众
微头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头条》(四首之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头条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