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决定摄影角度

2012-04-29刘红雨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7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形象思维

刘红雨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用抽象的概念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象思维是主要用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高级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形成典型形象的思维过程。新闻摄影实质上是摄影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手段。它要求摄影记者认识和掌握作为新闻事实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各发展阶段的视觉形象和表现形式。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取决于它反映新闻事实的思想深度和所选取新闻形象的表现力。摄影记者不仅和文字记者一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具有对典型形象的认识能力。因此,只有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拍出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对新闻事实的判断,采访计划的制订,对题材内容的审视、评价、选择主要运用逻辑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助于摄影记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记者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制订正确的采访计划、明确采访的主导思想。有人说摄影记者要做到“三到”,即想到、看到、抓到。想到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想到是拍好新闻照片的前提。在采访中能否发现新的东西,拍出有思想深度、有新意的照片,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摄影记者目光的敏锐性是由思维决定的。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通过逻辑思维产生的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能够使你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讲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够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美国科学家托·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指出了科学理论的改变,会引起知觉转移这种心理现象。

例如,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坤在一次采访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时,对过去和当时同行们报道会议的照片进行了研究、分析,认识到要拍出不落俗套的新闻照片难度很大——会议照片少不了报告座谈、讨论发言、选举投票,人民大会堂这个厅那个室就那么几个角度,中外摄影界的同行们早就“挖地三尺”拍尽了,要想有突破必须更新观念,有自己的新想法。因此,他从反复思考中明确了这次采访的主导思想——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这一主导思想指导着他在采访中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在代表们分组讨论时,他一进北京厅,便发现在讨论现场沙发背后的地毯上坐着一位女记者,边写边录音。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张好照片,便迅速按下了快门。这张题为《最佳位置》的照片打破了会议报道死板、平淡的框框,从一个新的角度生动地揭示了主题——以记者利用最佳位置捕捉大会新闻,来说明两会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形象生动耐人深思,受到了读者和摄影界的好评。

又如,中国日报记者武治义在拍摄亚特兰大奥运会10000米金牌争夺战时,他集中精力准备拍摄最后冲刺夺冠的瞬间。中国选手王军霞被认为是夺冠的热门人物,但在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葡萄牙选手里贝罗意外地超过王军霞率先冲刺。事后武治义在谈当时的拍摄情况时说:“我的大脑进行着复杂的思考,我是中国记者,当然要拍王军霞,但此时王军霞落在了第二名,葡萄牙选手里贝罗冲线后高挥双臂向观众致意,为我搭出了一个可对比的前景,我迅速在镜头中调整构图,把胜利者作为右前景,把焦点对在王军霞奋力腾空冲刺的瞬间按下快门,对于摄影记者,这是多么艰难的数秒钟啊!”新闻摄影的这种形象的瞬间纪实特征,决定了摄影者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用科学的手段记录下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形象。它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通过事后采访、调查来再现现实生活,如在焦裕禄去世后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时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暂短的,使记者来不及细致的调查、思考。特别是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稍纵即逝,记者不可能按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是凭借职业习惯、凭借直觉,在潜意识支配下按下快门的。

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唐·麦卡林在采访越南战争时,有一次他看到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检查被打死的一名北越士兵,在士兵身边有从怀中散落出来的年轻妻子的照片和两个幼儿的照片,照片之间是大把的步枪子弹。麦卡林凭着直觉拍下了这一情景,照片洗出之后,惨死的北越士兵,坚硬、冷酷无情的杀人子弹与充满人间亲情的照片在同一画面里形成了强烈对比。后来麦卡林这幅题为《战死的北越士兵和他的遗物》的照片成为当时一幅著名的反战新闻图片。

这种对形象判断和发现的直觉,是记者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是一个记者各种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是各种心理积淀的自然流露。这种直觉判断使记者产生强烈的拍摄欲望。然而,凭直觉拍摄的照片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记者的知识经验不足,使直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受个人某些主观情感的影响;或由于对摄影手段和其他知识掌握不够,使直觉作出错误判断,画面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新闻摄影离不开直觉,而直觉的发现近似于猜测或估计。只有通过事后的调查了解,或照片洗出来之后,对照片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检验出直觉的正确性。直觉的产生,又需要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基础,它包括主体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这个基础的中心是一个摄影记者对职业的热爱和为之献身的精神。基础越大,直觉就越敏锐、越正确,其新闻摄影的形象触角就越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提高这种直觉能力,保证经常拍出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

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现在对新闻照片的要求早已不单是新闻摄影发展初期的实证功能了。人们要求新闻摄影更深刻地反映新闻的内涵和实质,不但要求新闻照片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要求新闻照片具有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形象的概括力、典型性、生动性决定着新闻照片质量的高低。然而,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每一个短暂的瞬间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它要求摄影记者具有对形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联想能力,能够从不断变化的新闻事实形象中发现和抓取典型的瞬间形象。因此,摄影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把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结合起来。这种形象思维能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经济日报记者邓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卢沟桥采访,任务是拍一张卢沟桥照片,配合第二天见报的一张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历史照片刊用。拍完卢沟桥照片准备返回时,邓维突然发现“卢沟晓月”桥头碑右侧,有一位妇女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从装束举止看是一位日本妇女。他的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念头:“此时此地一位日本妇女在卢沟桥桥头祈祷,新闻!”于是他跑到她身后、身侧,对焦距,按快门,一口气拍了七八张。后经访问得知,这位日本女子觉得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太大了,她在那里祈祷永远和平。后来,这张新闻照片在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银奖。这张照片的成功,关键是记者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

能够迅速发现形象内涵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和情感,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由事物的感性特征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是在记者长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识别形象表现力的多维性。一个事物的瞬间形象,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所表现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一次笔者随一个摄影采访团到林县采访,在石板岩的山沟里发现了一群小学生坐在乱石滩上考试,于是拍了不少照片。照片冲出来后,在考虑标题时笔者发现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赋予照片的意义完全不同,拍摄角度也不同。从山区办学条件差角度考虑的有《这里急需希望工程》、《为山区的孩子们着想吧!》,从学生艰苦学习考虑的有《艰辛的童年》、《凳子、课桌、教室》,从教师角度考虑的有《山区的教师》、《领路人》,从社会人生角度考虑的有《从这里起步》、《基石的源头》、《不甘干涸的山谷》,还有《山区小学》、《大课堂》、《山里娃》、《希望》等。对同一事物,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选择的拍摄角度和赋予形象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摄影记者在采访中不能被传统观念、公认的模式、已有的成见所束缚。在选择形象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形象的多维表现中,选择形象的最佳表现,不能只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如果总是带着自己的框框去采访,那么,永远也拍不出像《最佳位置》那样优秀的新闻照片。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形象思维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