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朴初先生的实践《北京精神》的模范

2012-04-29章长炳

祖国 2012年17期
关键词:赵朴初会馆李鸿章

章长炳

赵朴初先生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宗教界、史学界和文学界,只要提到赵朴初,几乎无人不知,而且都肃然起敬。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赵朴老身居要职,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器重。我认为赵朴初先生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望,主要是因为他老人家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把高官厚禄和荣誉地位看得很淡薄,对权贵从来不阿谀奉承,对一般民众也不趾高气扬,平等待人是赵朴初先生一贯的作风。他认为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即便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通过教育,可以转化。赵朴初先生似乎有一副菩萨心肠,一辈子慈善为怀,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对历史人物能客观公证地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从不苛求于古人。他对李鸿章的评价,便是一例。现将赵朴初先生的三首诗抄录如下,供大家鉴赏:

读史三首

赵朴初

始皇筑长城,炀帝开运河,一时犯众怒,千载功不磨。恶名固有自,善政亦足多,读史论仁暴,难在无偏颇。

昔年甲午战,唯有直隶当,一省抗一国,寡弱敌众强。诸藩壁上观,独罪李鸿章。(当时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两湖总督等皆拥兵坐视,无一支援,故甲午战败)

鸿章非无罪,识囿翰林院,及其茅塞开,桑榆嗟已晚。暮年办洋务,亡羊而补牢,清廷虽莫救,于世不无劳。

赵朴初先生从秦始皇与隋炀帝谈到李鸿章,秦始皇与随炀帝一直被认为是暴君,但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抵御外族侵略,功不可没。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利用它运输物资和作为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是隋炀帝留给后人的政绩,难道不应该肯定么?至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丧权辱国,一直受到世人唾骂为汉奸卖国贼,但赵朴初先生认为,甲午战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李鸿章以直隶一省的兵力与日寇作战,而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与两湖总督皆拥兵观望,无一支援李鸿章,以致李鸿章全军覆没,因此,把甲午战败的责任完全推给李鸿章是不公正的。

赵朴初先生认为李鸿章的罪责是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到了晚年,认识提高了,李鸿章提倡洋务运动,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变法维新,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属机器局、天津电报局、开滦煤矿,上海纺织厂,以及办学校、修铁路等等。这些措施,虽然是亡羊补牢,但对挽救社会危机,改善民生还是有益的。赵朴初先生对李鸿章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正是《北京精神》所提倡的宽容与厚德的具体表现,值得后人学习。

北京市和平门外还有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李鸿章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南新华街后孙公园安徽会馆。清末民初,北京的会馆多达四百余所,但具有代表性且规模较大者,当首推安徽会馆。在李鸿章发迹以前,安徽各县在京均有会馆,作为安徽人联络感情或为安徽学子进京赶考投宿之处,一般规模较小,比较简陋。自从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文化殿大学士,掌管清政府军事、外交和经济大权,成为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首领以后,安徽的达官贵人在京开会倡议修建安徽会馆,并推举李鸿章及其弟湖广总督李翰章作为发起人,开始集资兴建。从1864年动工兴建,到1871年落成,耗银二万八千两,李鸿章为兴建安徽会馆,先后分四次共捐出七千两,占总数四分之一。淮军将领吴长庆(吴长庆——章士钊的夫人吴弱男之父)及湖广总督李瀚章等亦纷纷捐出几千两,仅次于李鸿章。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李鸿章带头捐献,安徽会馆是不可能建成的。安徽会馆建成之后,不但安徽籍的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如李鸿章、段祺瑞、孙毓筠等常来此聚会看戏,就连康有为所成立的《强学会》会址就设在安徽会馆。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梁启超为鼓吹变法改革,在北京成立《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教育情况,因为资金与房舍,向李鸿章求援,后经李鸿章首肯,《万国公报》报馆也设在安徽会馆。安徽会馆的建立,标志着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盘踞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重要岗位上,举足轻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多次在安徽会馆开会,鼓吹变法维新,说明安徽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梁启超在《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书中曾说“李鸿章必将成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人物之一”,可见李鸿章在当时社会上地位之显赫。但笔者认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有奉承的意味。难道梁启超不知道李鸿卖国求和、在洋人面前献媚取宠,与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罪行么?梁启超只看到李鸿章提倡洋务运动,并慷慨捐银建设安徽会馆,唯独不提李鸿章的罪过,这种片面的奉承之辞不可取的。其实,梁启超之所以奉承李鸿章,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李鸿章,晚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并支持过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而《强学会》与《万国公报》设在安徽会馆,也给康梁带来一些实际利益罢了。至于李鸿章为建设安徽会馆而捐出七千两白银,对李鸿章来说,恐怕也谈不上“慷慨解囊”,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笔小钱而已。清朝末年,社会上流行一副对联,讥讽安徽合肥的李鸿章,和江苏常熟的翁同龠禾两位巨贪,联曰: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用李鸿章与翁同龠禾两人的出生地名作对联,来讥讽这两位巨贪,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李鸿章与翁同龠禾究竟贪多少?笔者不掌握资料,不能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他们决不是清官。更没必要因为李鸿章捐出七千两白银而加以颂扬,因为那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

笔者以为赵朴初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比较实事求是的。他首先肯定李鸿章是有罪的,但是李鸿章“暮年办洋务,亡羊而补牢,清廷虽莫救,于世不无劳”,笔者认为这就是宽容与厚德的北京精神。

猜你喜欢

赵朴初会馆李鸿章
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其诗文考释
李鸿章
一岩九饮会馆
品读《茶禅诗书赵朴初》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