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在秘境中探寻
2012-04-29赵建韩东起
赵建 韩东起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气势雄伟,如万马奔腾。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海拔2000-3000米,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夏季季风到了贺兰山一带,降雨云系已成末势。贺兰山不仅挡住了季风,在古代,她还一度阻挡过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
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以岩画记载生活与历史的平台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匈奴时期,秦始皇的政权会因为失去北方的天然屏障而变得更加短命,西汉政权的生命周期同样会“缩水”;如果没有贺兰山,中国北方古代的盐业基地和现代煤业基地会少去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
贺兰山从北纬37.5度左右处蜿蜒北上,连绵250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很多国人知道贺兰山是通过宋代著名战将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实,贺兰山位于大西北,而岳飞当时是和从东北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在交战,也许是因为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根据地,所以被岳飞拿来代指女真人的大本营。
《辞源》对贺兰山的名称解释是:“遥望如骏马,蒙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贺兰这个词汇来自于古匈奴语,匈奴中的“贺赖”部等19个部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把他们生活过的山区称为“贺赖”,意思是“骏马”;也有的学者说突厥人曾经在这里一度生活过,突厥人将骏马称为曷拉,也就是贺兰山;更有学者说,贺兰山的名称来源于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鲜卑人,这是个鲜卑语。贺兰山,从名字看就显示出了相当的谜团,它是蒙古语?突厥语?鲜卑语?还是匈奴语?从历史渊源来看,似乎因为匈奴的“贺赖”部在这里生活而得名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军山贺兰: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纷争的见证
中国的各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军彻底击溃了雄霸宁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义渠戎后,一些战败的部落纷纷北逃,史学家蒙文通在他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些人北上“以后为匈奴,居河套南北”。其中的一些人就逃到了贺兰山,从此,贺兰山就进入了一个由匈奴人占据的时期,这里一度成为匈奴与秦抗衡的基地。
公元前127年,汉朝著名战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第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
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党项人和契丹之间进行。
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
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直到解放。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出现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
陵山贺兰:亚洲腹地的“金字塔”群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摄影还远未形成气候、航空摄影更是凤毛麟角,一位叫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的德国飞行员,揣着刚刚问世不久的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来到了中国。卡斯特当时从空中拍摄的照片,就是20世纪后期被人们逐渐认识并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的西夏王陵。
从开国帝王元昊将自己的爷爷李继迁埋葬在贺兰山东麓开始,西夏大白高国的历代君王都非常看重贺兰山东麓背听松涛、俯瞰黄河的风水之地,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这里,经过190多年的持续修建,形成了贺兰山下壮观的帝王陵墓群。千百年来,世态变迁,那些收留昔日帝王身躯的西夏王陵,如今已成一堆堆土冢,坐落在贺兰山下,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的宋陵并称中国三大帝王古陵。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几十个土堆零零星星地散居在一片约50平方公里的开阔地上,置身于宏伟高大的贺兰山大背景前,看起来那么瘦弱和寂然,它们仿佛在静静聆听古老帝国的脉动,也聆听着贺兰山这片曾经的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和震撼人心的悲壮呐喊声。
画山贺兰:史前人类艺术长廊
贺兰山岩画中的最负有盛名的“太阳神”造像,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时代,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这就是中国的贺兰山,由于她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让中国的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如此小的地区内丰富着各自的内容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