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金融危机的危害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2012-04-29董少军
董少军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成因和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本文认为我国应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处理好金融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宏观调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8- 0050- 02
1国际金融危机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在日益凸显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美国次贷危机的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①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②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
3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①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②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③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④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⑤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⑥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由于企业亏损增加、利润减少,银行体系经营压力加大,潜伏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4我国的应对策略
4.1 关于外汇的部分,应积极善后,坚决持有现金
关于中国是否救美国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仅余的外汇存底,必須用于应对可能发生的外汇挤提。同时,中国也必须考虑,战略性资源的储备问题,中国首先应该考虑建立国家储备局。中美经济关系短期具有正相关性,而长期是负相关的。美国将在危机中,部分地释放出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那才是中国需要的东西。政府持有现金,意味着持有机会,持有选择权。机构和个人,可以投机性抄底。但是,政府的着眼点不在于此,应该放眼长远和未来。
4.2 稳定人民币购买力
加速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时机一旦成熟,在特殊时期及适当范围内,锁定人民币购买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
4.3 实施国民经济保全计划
在2009年、2010年两个财政年度,启动5万亿国民经济保全计划。①以外汇资产为依据,动用准备金冻结的4万亿元人民币,建立国家平准基金。在适当时机,依照清晰的准则进入资本市场,持有优质中国企业股权。②以国有企业分红和行政费用节约为依据,动用1万亿元人民币,实施实物性社会保障补贴。以实物方式补贴,实际是一种强制性消费,切实拉动底层国民的消费需求。同时,有效对冲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中国处于非常时期,一定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不能因为少数人利益(特别是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轻易开启货币政策之门。否则,短痛将变成长痛;危险将转化成危机。
4.4 有针对性地对特殊行业实施减税和免税,调整个别不合理税种和税率
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5]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6]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