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动画完美重来
2012-04-29郭静怡
郭静怡
五颜六色的糖豆们陪你奔跑嬉戏,它们又幻化成雪片从天而降,如烟花般点亮夜空,这些美国民谣女歌手Kina Grannis的单曲《In Your Arms》MV中出现的场景,并不需要什么太炫太高深的电脑特技。通过一格一格拍摄所需要的静止画面,再将整辑相片快速连续播放,利用人类大脑的视觉暂留现象,从而产生迷人的动画效果。当然,要想让糖豆们“动起来”,每帧画面中的糖豆实际上是在做着微量位移,这种工作量偏大的“笨方法”,就是所谓的定格动画(Stop Motion)
和其他两大动画门类(手绘动画、3D动画)相比,定格动画略显冷门。然而,在其诞生的早期,这种被欧洲人称作“美国活动法”的动画拍摄技术在电影史上举足轻重。在不朽的幻想电影《金刚King Kong》(1933) 中,美国的特技先驱就是采用定格动画技术,将真人和模型人物有效地结合,拍摄出了电影人最熟悉不过的经典画面:巨大的金刚站在帝国大厦顶端,抓住玩具般的小飞机手舞足蹈。而当金刚在浓雾弥漫的山谷里和巨蛇与翼龙搏斗时,观众们又仿佛真的面对了那些史前巨兽。这部20世纪电影史上无法超越的经典既成就了Willis OBrien的特技先驱地位,也让定格动画名声鹊起,使之成为电脑动画开始主宰电影特技以前,拍摄真人演员无法扮演的幻想型角色的唯一手段。
直到20世纪末期,成本相对较低、形式更加灵活、操作性更强的电脑特效技术如一阵旋风般占领了所有的电影工作室。定格动画因为拍摄受限较多,工作量巨大等客观原因,逐渐沉寂下来,幸存不多的几家电影工作室,比如Will Vinton工作室(“粘土动画”时代的开创者)也因为美国9.11事件后的经济不景气,举步维艰,难以维系。
又怀旧又新鲜
这也导致今天再看到定格动画,无论在美学上多有设计感和前卫,也总会隐露出一丝怀旧的视觉情绪。通过镜头将儿童游戏创造出梦想世界的定格动画,主要以现实的物品为对象,这是它生动好玩的源头,也是其劣势所在。
首先是材料选择有限,自由度较低。众所周知,越接近意识的形式便越自由,相反,越接近物质的形式则越不自由,各种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就越多。因此,从表现自由度来看,定格动画远远不及手绘动画和3D动画,所以多年来定格动画多局限在儿童题材。目前定格动画比较常用的材料仍旧为粘土(代表作《无敌掌门狗》),木偶(70、80后熟悉的《神笔马良》)等材料。其次,制作周期长,工作量巨大。大部分定格动画者们每天都要工作6~14小时,在自己的摄影室内重复着摆放—拍摄—微调—拍摄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思设想到拍摄结束,一个3分半钟的视频甚至需要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当然真正的艺术从来让人奋不顾身。素有“鬼才导演”之称的Tim Burton,30多年来执著地采用定格动画的形式,从最初小试啼音的《文森特》(1982年),到历经磨练后一鸣惊人的《圣诞夜惊魂》(1992年)和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僵尸新娘》(2005)。今年,Burton大叔更是选择和迪斯尼公司合作,重金翻拍加长版3D版《科学怪狗》。蛮可以有无限选择的大导演为何如此青睐定格动画?在采访中,Burton说:“定格动画有种难以描述的活力,它赋之拍摄对象以灵魂,这也是我最初迷上动画的原因。为无生命物体带来一口活气儿,是件很酷的事情,尤其是从三维层面来说,更显得格外真实。”
同样,作为首屈一指的定格动画制作公司Laika的执行总裁,Travis Knight也曾对媒体坦言:“定格动画恐怕是最糟糕、最痛苦的拍电影方式,一旦投身其中,往往数年不得脱身。但是由定格动画所拍摄出的故事别具一格,颇有人情味儿,你看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技术,而是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手艺。”
如果说电脑动画是从虚无中捏出的一朵花,那么定格动画便是在一颗沙砾上还原出更为真实的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取材,完成场景的制作和人物的塑造,真材实料所特有的肌理和质感恐怕是电脑绘画永远无法企及的。动画制作者们精雕细作中传达的热情,赋予了这些本没有生命的拍摄对象勃勃生机,让人亲近。
艺术家们的坚持换来观众的认可与回报,2009年第一部全3D定格动画《鬼妈妈》以全新面貌重新唤起了人们的热情;今年8月推出的《通灵男孩诺曼》更是在北美各影院票房大卖,打破定格动画多年来半红不紫的尴尬局面。当然,这来之不易的成功除了定格动画自身魅力以外,数字技术的成熟更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这些离经叛道,主题深刻且激情澎湃的定格动画故事,而挖掘其潜在魅力的利器正是电脑。”Laika总裁Knight说。
3D打印的无限可能
2009年Henry Selick(和Tim Burton齐名的另一定格动画泰斗)导演的《鬼妈妈》不仅是第一部以3D摄影技术拍摄的定格动画,更是首部使用3D打印机立体成型人物面部表情的先锋之作。最初,3D打印机多应用于工业设计,用来创造和构思玩具模型。但是Henry Selick团队的动画制作者们将此系统稍加改造,就运用到了定格动画拍摄对象的制造当中,取得了超乎想象的完美效果。让我们对比下这组数字:《圣诞夜惊魂》中主角Jack的脸谱是800个,《鬼妈妈》中则使用了超过2万个脸谱来表现女主角Coraline,使其在大屏幕上如真人般栩栩如生,而不仅仅是略显机械的人偶。
而在制作《通灵男孩诺曼》的过程中,Laika团队的精益求精更为3D 打印技术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为了最完美地表现出人物面部表情,动画制作者们通常要准备成百上千个替换脸谱,脸谱的制作恐怕是整部电影制作中最费时费力的部分了。且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脸谱的制作过程:首先用铅笔手绘草图,定稿后由电脑程序转制成3D模型,并最终手工制成实体脸谱,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几经推敲和修饰润色,以完美细节和丰富角色。成千上万个脸谱就是按照这个步骤一点一点完成,其工作量之大,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耐心和细心,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到制作《鬼妈妈》时,虽然已经可以实现由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所需要的脸谱,但必须手工上色,由于脸谱的数量实在多得惊人,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减少工序。
2012年制作《通灵男孩诺曼》时,Laika团队突破性地将最新全彩高精3D打印机运用到脸谱制作中,使得成型上色一次性完成,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样,动画制作中最让技术人员抓狂的毛发和皮肤的肌理效果,也可以由3D打印机来完成,通过栩栩如生地复制出皮肤的细微纹路,完全节约了后期电脑特效的工作量。《通灵男孩诺曼》中所使用的120套戏服,其上色过程也全部由电脑替代完成。
观众往往惊讶于动画人物说话时的嘴型变动完全仿真,事实上,这里面也有3D技术的功劳。人类说话时面部的每块肌肉都在进行轻微的拉扯,动画制作者们通过程序分析,将面部表情分解成70~80个细小部件,3D打印机快速打印上色成型后,再组装而成。唯有更加生动的角色造型,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艺术家的热诚细致和数码技术的不断创新,二者完美结合,迸发出定格动画的璀璨光芒。
技术促成的纷至沓来
先进的数字技术惠及的并不只是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公司,更大大降低了定格动画的门槛,使得大多数不愿受商业运作束缚的独立艺术家们可以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创作灵感。各种应用程序的推出,让过去复杂繁琐的拍摄过程变得简洁明快。Stop Motion Pro使得过去一天只能拍摄时长6秒的短片延长到20秒;Dragon Stop Motion有效实现音画同步,让那些粘土小嘴巴们像真人一样开开合合;iKITSystem推出的软件仿佛声音的图书馆,提供了多达2200种声音,光脚步声都有20多种,需要踩在沙石上的细簌声,还是走在水泥路上的脚步声?这些都无需再纠结了。
况且,这些应用的价格并不高,以Stop Motion Pro为例,简洁版的价格不过70美元;AnimatorDV的早期版本甚至不需花费一分钱就能下载。有了这些应用,手边的任何材料都可以整合成拍摄对象,哪怕是被丢弃的木块儿,几片无用的布头;身边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你的摄影棚——地下室、书房或者屋顶;器材更简单了,普通的数码相机甚至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都能成为你的拍摄利器——前不久英国顶尖定格动画公司Aardman就曾和某手机品牌合作完成了一部定格动画短片。不需要多么深厚的专业背景,也不需要太强悍的电脑技能,只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脚本,你也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定格动画。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在自己的房间制作出动画短片,并上传到诸如YouTube这样的视频分享网站,由众人欣赏。在过去,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
这也正是定格动画在沉寂多年后再掀高潮的原因。作为一个艺术灵感枯竭的雕刻家,美国人John Frame在定格动画上发现了新的灵感,在过去的7年里每天如一地在自己家中进行拍摄。如今,他的12分钟短片和制作花絮已经以DVD的形式出售,并且打算着下一部定格短片的制作。没有任何艺术背景的Noble女士,在读了《纽约时报》上的一篇专题报道后,为此深深着迷。她自告奋勇地打电话给某工作室,以做免费清洁工为报酬参与了几部定格动画的制作过程,“学成”归来后,Noble女士一头扎进自己的定格短片《Halfland》的制作当中,并称此为“20年计划”。
在国外,这些被称为“车库动画家”(因为经常在自家车库拍摄)的定格动画爱好者们不为金钱名利,多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只为实践专属于自己的动画梦想。国内,亦有许多激情澎湃的美院学生为我们带来一阵阵清新的定格风,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08级动画专业学生毕业作品《纸片大战》等。扎根于普通大众的,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定格动画已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多元发展局面。
繁琐与简洁,最高端与最易入手,定格动画糅杂着这些看似矛盾的混合因素,轻而易举地拥有了最广大的观众群和制作群。而纷至沓来的屌丝,也保证了层出不穷的创意,说不准,定格动画将成为下一个更为普及的“微动画”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