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012-04-29李彬
李彬
自2001年调入清华执教,我有幸结识了不少青年才俊,李漫博士就是其中一位非常倜傥之人。20多年前,他以少年大学生来到北京,感受了未名湖的沉静与波澜。之后,备尝人生甘苦,又投在北京广播学院蔡帼芬教授门下受业,继而考入清华,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毕业前夕,作为导师,我曾为他写下一封推荐书:
李漫,江苏盐城人,1974年生。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硕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将于2010年7月毕业。
懂得英语、法语、德语,由于撰写博士论文蒙元时期的新闻传播,又研习了元朝的八思巴文。曾公派留学,以研究生身份在德国交流一年。
专业虽属新闻传播学,但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既博览西学典籍,熟谙其渊源流变,又通晓中国文化,通鉴、十三经、二十四史等多所披览。
不仅为学专一,有博大清通之象,而且为人端正,温良恭俭,有古仁人士大夫之风。
凭着渊博的学识,不久他即从20余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受聘欧洲名校比利时根特大学的人文与哲学学院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同时竞聘的还有几位牛津、剑桥的博士。
这部《元代传播考——概貌、问题及限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为了这篇书序,我特意查了一下双方的通信,第一封邮件的日期是2006年5月17日,当时李漫博士还在北京广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准备报考清华的博士生并以元代传播为研究对象。如水时光一晃六年,当时的朦胧意向已经化为今天的学术成果,于是回顾此信也成为别有意味的趣事:
看到来信,有点诧异。一来作为国际传播的研究生,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有如此兴趣和研究,令人刮目相看。二来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有如此学术志趣和专精研究,又让人觉得意外。当然,这么说绝非轻略北广,而是一般印象里,贵校更偏于应用研究,特别在广播电视方面独占鳌头。而如今你呈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学术形象,这就使人不免有点诧异。
关于元代问题,当年博士毕业后,我也曾想继续在这个领域做些探讨,移师元代,再谱新章。其中原由不在其他,而主要是对这个马上民族得天下的朝代颇感兴趣,后来阴错阳差,一直未能如愿,如今渐行渐远,也就再没有多大心劲儿了。看了你的来信,又勾起当年的梦想。你对这方面的钻研和思考,应该说在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已经领先,后生可畏,可喜可敬。考察元代的新闻传播,肯定得用多学科的资源和视野,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学或报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汉语文献。我相信,涉猎的学科越多,视野越广,则发现的问题就越广泛,研究也就越有意义……
他的学位论文《元帝国与传播初探》,对元代的传播问题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翔实的考察。这个选题是中国新闻传播断代史仅存的两块处女地之一,另外一块是魏晋南北朝,而元代之难更胜一筹,因为涉及的领域、文献、语言尤为艰涩。对元代传播问题,一般学科往往见不及此,而新闻传播学科又不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漫博士为了此项研究,不仅广泛搜求,爬梳钩稽,在浩如烟海而寥若晨星的史料中寻觅种种蛛丝马迹,而且还为此学习了元代官方语言八思巴文。通过作者的努力,有元一代的主要新闻与传播问题,包括邸报以及传播活动、传播类型、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规律等,基本得到呈现或澄清。在此基础上,又对元代传播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与分析,为把握元代新闻与传播的总体状况和基本面貌提供了认识框架。特别是论文对邸报的论述、对驿路的复原、对民间传播方式的探究等,更是显示了作者的研究功力与学术造诣。总之,这是一项颇有难度、颇有分量、颇有意义的成果。
举例来说,元代有无邸报,既是元代传播的首要问题,也是古代新闻的一大公案。自从戈公振先生所举元代有“邸报”的史料被证明不可靠之后,有关元代报纸的争论已经平静,学界认识趋于一致,即元代不存在邸报,也不存在任何官报。2010年第1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刊发《元代“邸报”新证》,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孔正毅。孔文依据元人文字中提及“邸报”的三则史料,对元代邸报提出新的看法。这三个例证假如成立,势必推翻公认的元代无邸报论,一时引发关注。李漫博士以一篇《元代邸报“新证”考辩——与孔正毅教授商榷》(《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对孔文的三条史料逐一辨析,备极周密翔实,从而得出确切结论:三条史料均不足为凭,无法据此确证元代存在邸报。
由于元代历史复杂,史资稀缺,以及多民族、多语言、牵连广泛、纵横八荒的帝国形态,一篇初探性的学位论文难免百密一疏,有的问题与分析也有待进一步讨论。比如,以西方现代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学术话语,审视蒙元时代以及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是否完全恰切,敞显什么之际会不会又遮蔽什么,所谓“人灵传播”及其立论的价值何在等,在我看来均属此类。
无论如何,李漫博士的学位论文即将付梓,对新闻传播学科而言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在新技术风起云涌、新理论潮起潮落之际,仍有学人耐得寂寞,钻研如此荒村野老的无用之学并取得这般成就,怎不让人感慨系之。同样令人钦佩的是,无论世事怎样喧腾浮华,北京大学及其出版社始终致力于“研究高深学问”(蔡元培语),薪火相传地延续着文化的命脉与精神的火种。
当年,笔者曾经巴望一窥蒙元时代及其传播,神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天高地阔,犹记捧读张承志《荒芜英雄路》的壮怀激烈,慷慨悲歌。同时,引以为憾的,还有同美丽燕园的擦肩而过。而如今,《元代传播考》在此出版,也算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李漫:《元代传播考——概貌、问题及限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