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2-04-29
职业院校应适度发展创业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
发展创业教育为某一类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中国应该专门培养一批发展创业教育的院校。从学生个体来讲,现在高考是“以分定终身”,分数高的学生上本科,分数低的学生就进入职业院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职业教育,对于一批有创业潜质的同学,应该给他们提供选择机会,让他们接受另一种不同于現在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机会,如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改变现在职业院校的生源状况。有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职业院校,因为职业院校虽然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就业本领,但是可持续发展性差。而创业教育的很多内容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一定有很大的好处。在职业院校中发展创业教育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职业院校一定要发展创业教育。但是,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发展创业教育应当适度。我反对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职业院校不应该发展创业教育,另一种倾向就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不是人人都想创业,也不是想创业的都能成功。有关统计表明,真正创业的大学生比例较低,真正成功的比例更低。创业成功的人,不仅具有学术或职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业的潜质。目前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于师资条件不足,创业教育更需要“双师型”人才,有创业经历哪怕是失败经历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总结更深层次地诠释创业理论。应面向所有学生积极宣传创业文化,普及创业知识,形成尊重创业、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意识,这是当前创业教育的关键。不是要把所有的职业院校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创业者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这是职业院校应秉持的科学态度。对于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应该给他们传授创业知识,组织他们开展创业的模拟实践,通过实践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业愿望,这既是培养过程,也是筛选过程。对于既有创业兴趣,又有创业潜质的同学,应该给他们专门的创业教育,培养一批未来的创业者。
别让软技能成为“软肋”
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督导室主任 ?张允志
体现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称之为软技能。软技能更加强调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求所选择的人才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与品行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些职业院校学生硬技能不硬、软技能太软、非技能要素和非智力因素太弱,不能被社会与企业接纳与认同,软技能不足成为这些学生未来发展的“软肋”。让我们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学校推荐就业,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擅自离职?这不是技能问题,而是身心两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不了解社会,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缺少吃苦精神,缺乏意志品质,为人处事能力弱,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较差,这与平时学校缺乏这方面教育与训练有一定关系,而这些往往是企业所看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员工的发展。技能可以短时间速成,但素质的养成需要时间积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技能被不断地要求更新,而让学生能快速掌握新技术的,恰恰不是单纯专业课程的培养,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硬技能是敲门砖,培养学生的硬技能只是保障学生在技术技能起点上获得先机。提高软技能才能提高就业适应能力、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软技能不软、硬技能过硬,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四管齐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周正
一是变“终结”为“过渡”。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普职沟通、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必须打破对“第一学历”的过度推崇。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之所以一度得到个人及其家庭的认可,与台湾地区用人单位承认求职者的“最后学历”直接相关。企业用人往往更加关注求职者最后学历的授予院校及本人的工作经验。这与目前大陆地区重视“第一学历”的情况截然不同。前者使得职业教育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只要学生有需要便可以继续深造。后者则在现实中将职业教育演变为“终结性”教育,接受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很难再有机会去实现身份置换和向上流动。既难以满足“生计需求”,又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这样的职业教育自然不会成为人们的理想选择。二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校学生创造和拓展“资格空间”。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可能地规避“庸才沉淀”。转变培养方式,对“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应有别于普通师范教育,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从教人员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另外,职业师范院校的招收对象应以有工作经验的人群为主,而不是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需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形成机制、发展阶段、知识基础等进行改造。同时,完善配套政策,改变传统的以普通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标准来衡量职校教师的做法,出台为职校教师专门设定的职称评定制度。四是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避免“有‘职业无‘教育”现象的蔓延。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真正涵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是盲目追求就业率,对于那种忽视应有的理论教学和培训将学生送到企业打工的行为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必须从政策层面规范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培训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姜明文
就平均受教育年限而言,中国虽然较之很多发展中国家为高,但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中国业已实现的人口结构转变,在总人口中教育适龄人口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因此,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使得中国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从而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除了正规教育以外,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各种途径中,职业技能培训在中国有着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包括技能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着力于培养未来劳动力,更要向存量要效益,在培养已就业劳动力上下功夫。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限于适龄学生的学校教育,还要求教育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已不可能,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非学历培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适应新的历史史命,必须克服“学校本位”思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仅要开展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可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种针对性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有很大的潜力,而且会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直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