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瓶颈及对策
2012-04-29陈章
陈章
阆中市是地处丘陵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现有各类学校189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近年来,阆中市紧抓灾后重建和农远项目机遇,先后投入资金7 000余万元,一手抓“班班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手抓“堂堂用”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区域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笔者现就阆中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瓶颈及对策予以浅析。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成果
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在基础建设和应用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大资金投入,系统配置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硬件设施
阆中市共有189所学校,其中公办99所学校先后结合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历了校园网四期改造,全面接入到阆中教育城域网,学校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目前,全市一模式点1 000个,二模式点97个,三模式点网络教室有154间,覆盖学校面达100%;班班通系统包括示范型145套、标准型1 019套、简易型1 627套,班通率农村达69%、城市达70%。
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技术教育手段应用的培训
自2006年以来,共组织实施280期的教师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培训,全市6 300名在职教师中的5 000名得到多次培训,夯实了信息化教育应用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应用科研活动硕果累累
阆中市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61个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其中结题53个,39个获省、市等级奖;先后建成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8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4所。
1)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阆中市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
2)利用IPTV技术嫁接教育城域网,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教育网络电视。
3)创建了具有本地区特设的教育网站。如“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阆中教科论坛”“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库”“数学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数学乐园”等网站,以及各学校的校园网站。
推动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抓好年终督导评估、55岁以下教师轮训、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片区设立电教专干,抓好对各校日常督查;学校抓好校本培训,通过强化“课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使用记载、考核”5个环节的一致性,“人人通”“堂堂用”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考核。全市有87%的教师都会使用电化教育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有65%的教师经常使用,使教育教学丰富多彩。
信息化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目前,全市所有学生都进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环境,有90%的学生能上网学习,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新方法。
最近五年,学生中考、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高考本科上线连续突破1 400、1 500、1 600、1 700、
1 800人,综合质量评价连续7年获南充市一等奖。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存在瓶颈问题
阆中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硬件设备设施要求相应提高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普遍提升,教学理念逐渐成熟,信息化教育设施使用次数大幅度增加,设施更新淘汰率不断上升,配备新的设施就成为了现实需求,但即时更新和淘汰事实上难以做到。
以水观镇中为例,水观镇中是四川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在2005年配备了主机下的60台无盘机,装备了一个微机室。但是,这个微机室现已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学生上机、开机都很困难,更不说应用了。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教育手段的矛盾日益显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支粉笔,教室一张黑板,学生一本书,一个练习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现代信息教育手段下的学生学习,要求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手段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在趣味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够使用现代媒体方式的老师很多,但是坚持常态化使用,使之形成为日常教学方式的不多。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方式备课简单,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教案复杂;传统教学结果明了,而现代教育技术讲求探索;传统教学适用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增强,现代教育技术适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的本地特色化程度偏低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堂课,利用“空中课堂”下载的北京名校——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讲的初中数学课,在水观镇中一个班级试验。开始学生感到很新鲜,约15分钟过后,有的学生失去兴趣,有的学生恹恹欲睡。一节课下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所以。
反之,在全市教育技术课堂学科大赛中,很多年轻教师,自制课件,自我设计,特色打造,教学效果优异,学生反映良好。
由此看出,打造本地特色化的信息化教学迫在眉睫,也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有效课堂的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时,有一些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
1)误认为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至于学到了什么知识,反而无关紧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出示新课件,使用新方法,一会上网搜索,一会看电影片段,虽博得满堂喝彩,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知识懵懵懂懂,能力无所发展。老师成为一个节目的表演者,学生成为一个节目的旁观者。
2)误认为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质疑课堂的有效性。
3)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视听视频、网络学习;忽视文本教材的重要性——教学的一般性。
教育信息化瓶颈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要解决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下述方法着手。
加深对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内涵的理性认知,是解决“瓶颈”的前提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转变观念是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
1)明晰均衡投资理念。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区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均衡投资,合理协调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创设和谐的投资环境。
2)资源要配套。目前,国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与新课程教材体系不配套,与学生年龄特征不相吻合,教学针对性不强,不具备二次开发性,无法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特色,很难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互补与整合,教师和学生喜用程度不够,时常产生造成高投入低效益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树立资源配套观念,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引入和区域教师自制相结合的办法,开发出有区域特色,与新教材相配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对应的“积件”库。
如本市独创的《阆中市协同教育平台》《阆中教科论坛》《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库》《中学生数学乐园》以及各学校的《校内资源平台》等,能最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加强应用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不应该停留在泛泛的远程指导和单纯的报告或讲座上,应该深入到教学实践一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的、点对点的从理论、方法、技术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对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各类问题给予咨询和解决。此外还要对实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
4)确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其目标是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不能把教育信息化做成“面子工程”,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
解决教育信息化瓶颈的关键是培训优秀师资
推进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提升长久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对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应具备5种能力:信息化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师信息化的培训及技术指导;与学科教师共同建设教育资源及课件;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等。
2)学科教师普及培训。学科教师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学科教师的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分教研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要以“少吃多餐”的形式并采用任务驱动和范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科教师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学科教师通过培训应具备4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虚拟课堂教学实施与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网络与学生、家长及社会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培训,还是学科教师普及培训,都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实用性培训原则,同时要重视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建立名师培养工程,系统、全面、立体化地开展名师学习和研讨活动,以点带面地展开教师培训工作。
解决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重点在于实践运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完美整合。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需要系统设计,分级分区分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进行“愿景”设想,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然后培训和应用紧密跟上,形成一个“愿景——规划——实施建设——培训和应用评价”的流程。
1)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重点,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目前,教育信息化产品种类繁多,各种产品都有各自的教育教学功能。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相关设备和资源选购上,并优先考虑区域内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形成地方特色。
2)要鼓励和支持师生主动参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校在设备招标、设施布局、资源采购过程中,应邀请师生代表参加论证、评价,让师生从自身的角度发表意见,尊重师生的选择和建议,保证信息化教育环境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利用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研究推动师生主动参与。近年来,阆中市积极开展教育技术科研,引领教育技术科学发展,阆中市电化教育馆主研的《利用教育城域网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国家级课题已做好结题申报,江南镇小主研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江南镇中主研的《校园网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水观镇中的《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省级课题已经结题,南充、阆中两级课题“十一五”期间就有40多个课题结题,同时该校还建立了校级《各科教学资源平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教师教学。
3)健全制度是解决教育信息化瓶颈的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涉及到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机构和制度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机制和健全制度,为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
建立教育信息化装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运用中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信息化在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整合;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有效课堂打造的有机结合。
总之,我们要理性认知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展区域或校际联合,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机构发展及制度健全等方面因素,促使区域性教育信息化事业得到和谐、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2]陈维维.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2-45.
[5]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7.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