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报纸评论如何“突围”?

2012-04-29王珂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7期
关键词:突围

王珂

【摘要】当观点表达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特点和快餐化、“裂变”化、大众化的传播优势,给报纸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报纸评论与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优劣,探求报纸评论在微博时代的“突围”之策,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微博融合”、“培养专家型评论员,培育专家学者专栏”、“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三种路径选择。

【关键词】微博时代;报纸评论;评论记者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从那时起,微博如雨后春笋,迅速成为BBS、论坛、博客、播客等之后的又一个自媒体。自横空出世以来,微博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我爸是李刚”、“微博打拐”等一系列社会事件中,在表达观点、传递声音、公共参与等方面发挥了有目共睹的关键作用。虽然每条微博只有短短140字,却掀起了一场传播革命,每位微博用户都可以即时地传播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对世间人事品头论足。“140字,敲出的不仅仅是博主的心声,传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更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种时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1]从评论的角度来讲,每一条微博都像是一个评论版面。有媒体声称,观点表达进入了微博时代[2]。

报纸评论与微博在传播上的优劣对比

相对于报纸评论,微博在传播观点上的优势一目了然,其之所以迅速成长为公众表达意见、发表观点的新途径,与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密切相关。

微博具有即时性、快捷化的优势。微博用户只要有网络终端(电脑、手机、iPad等),就几乎可以实现即时传播,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几乎超过所有媒体。比如,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4分钟后,就有微博发布了事故信息。而纸质媒体受出版周期影响,报纸评论发布信息、传播观点的时效性明显延时滞后,先在“快”字上输掉先机。

微博具有交互性、“裂变”化的优势。微博上的一句评论,往往能得到其他微博网友迅速、即时的反馈。微博用户之间既能“互粉”、“对话”,也能交互“转播”,实现观点互动。而且每一次“转播”,受众都会因各自粉丝成千上万而以乘数效应叠加,带来“裂变式”、“传染性”的传播效果。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状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链状、环状、树状相结合的传播结构,实现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3]。而报纸评论基本上属于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反馈机制不足,交互性不强,即便有部分交互渠道,反馈周期也会降低互动效果。而且,报纸发行量、传阅率毕竟有限,根本无法像微博那样“病毒式”交织传播。

微博具有平等性、大众化的优势。微博的技术门槛趋近于零,文本发送快速便捷,时间成本微乎其微,其低门槛和低成本优势,增强了微博用户的草根性、广泛性,微博用户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已逐渐走出推广前期的明星化、精英化倾向,日益表现出浓厚的大众化色彩。微博上,不管是明星还是政要,传播关系都是平等的,微博用户可以给任何人发私信、评论,“零距离沟通”,大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报纸评论则明显偏向精英化,受专业领域、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所限,能在报纸上撰写评论的人毕竟不多,评论的专业化和评论作者的“小众化”降低了其参与度和广泛性。而且报纸评论一般相对“拘谨”,无法走出“议程设置”的圭臬,基本无法实现与读者平等沟通。

微博不仅改写了互联网格局,更拓宽了表达的场域。微博用户每时每刻每地均可一抒胸臆,既是读者,也是记者;既当编辑,也做评论员,而且,其“传染式”黏性传播模式几乎具有无限的“裂变”效应。比如,明星姚晨的新浪微博粉丝多达1500多万,也就是说,姚晨就某件事评论一下,就会有1500多万“读者”读到她的观点,比目前国内任何一家报纸的发行量都高,由此可见微博对于报纸评论的冲击有多大。

虽然微博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相对于报纸评论的劣势。比如,由于微博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产生海量的信息观点,增加了阅读选择难度,乃至造成“信息超载”,带来巨大的信息遴选压力,导致读者产生“信息焦虑”。但是报纸评论则可通过生产流程控制,实现精中选精、优中选优,让信息和观点适度化、浓缩化,增强阅读亲近性和针对性。

再如,微博的低门槛、低成本和草根性,导致微博表达的随意性和感性化,缺少理性和客观性,乃至出现很多偏激观点、失实信息,甚至谣言,以至新浪微博需要专门成立“微博辟谣小组”,注册官方辟谣微博,专门负责澄清、辟谣。[4]而报纸评论均有严格的选稿机制和审阅机制,流程科学、把关严谨,且有长期积累的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故在理性度、可信度和权威性上更胜一筹。博联社总裁兼总编辑马晓霖认为,就目前受众心理而言,虽然微博在时效性上领先于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但是更多人依然认为主流媒体的信息更可信。[5]

还有,微博一般只有140字,其短小篇幅造成了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的碎片化、快餐化,缺乏完整性、逻辑性和思想深度。而报纸评论虽然也受篇幅所限,但在信息完整性、逻辑性上明显有优势,而且报纸评论的精选特点,也增加了承载深度思想的可行性。

报纸评论在微博时代的“突围”之策

因此,鉴于微博和报纸评论的优劣,在微博时代,报纸评论要想继续生存,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或可针对微博的传播特征,针对性地探索以下“突围”途径:

在媒体融合中求共赢——“微博融合”,取长补短。正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社长朱夏炎所说,不论科技怎样发展:传播手段如何更新,“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变。作为内容和思想的提供者,传统媒体必须抓住当前稍纵即逝的机遇,主动与网络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报纸的内容优势,以新媒体为载体,实现数字化转型,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口味和消费需求。比如《河南日报》就开设了“焦点网谈”版,与新媒体互补互助。[6]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自然也包括报纸评论版与微博的融合。面对微博的观点竞争,报纸评论版最简单的应对之策莫过于“拿来主义”,通过借鉴和利用微博的传播优势,实现媒介融合。至于融合之道,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在微博上开设官网,以扩大报纸评论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弥补互动性不足。比如眼下很多媒体评论版都开设了官方微博,第一时间与读者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来”——在报纸版面上开设微博栏目,比如,目前《河南日报》“中原时评”版就开设有“娓娓道来”栏目,《大河报》也有“大河微评”栏目,《广州日报》也曾开设“微论”栏目……这些栏目,均是借鉴微博“短平快”的特点,模仿其传播模式,力求增强报纸评论的多元化、时代感。

在内容竞争上求深度——培养专家型评论员,培育专家学者专栏。针对微博信息和观点的信息超载和碎片化,报纸评论可以在内容精选和思想深度上做文章,加大评论的专业性、思想性。一方面是“强内脑”,培养专家型评论员,通过领域分工、课题研究、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加评论员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锻炼其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进而撰写出有专业性、有思想深度的评论; 另一方面是“借外脑”,广泛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纳入专栏作者队伍。

一方面,具有专业背景、需要专业性判断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议论的空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在媒体平台上发表专业意见,参与公共生活。很多学者或有深厚的学术素养,或对民情民意有充分的了解,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其他人更多元,分析问题比其他人更全面、更独到,撰写评论时也往往更中肯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当微博时代来临,意见平台日趋开阔,各种观点几近泛滥,这就进入一个“观点过剩”的时代,那种视角独特、与众不同、理性分析、思想深邃的观点就会“鹤立鸡群”,脱颖而出。而专家学者因为研究的专业性和思考的深度,往往能够有一针见血的判断,有畅快淋漓的表达,有高人一等的分析。而且专栏评论还能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形成阅读习惯,甚至带来“读者迁移”的效应。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一位名叫迈克的专栏评论家就是如此,“大批读者愿意跟着他走——他到哪家报纸,读者就改订哪家报纸”[7]。

由此可见,吸引专家学者开设评论专栏,是报纸评论彰显观点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事实上,目前,学者型、专家型评论专栏在报纸评论版上日渐风行。目前国内主流媒体有影响力的评论版上,大多开设专栏评论,其中,《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广州日报》、《华商报》等均走在前列,个别媒体,整版都是专栏评论,原因无他——即便观点表达进入微博时代,可专业性和思想深度,一直都是稀缺品。

在工作机制上求创新——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读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鉴别力和阅读品位也越来越高,变得更加理性,情绪宣泄和消遣的欲望正在被理性分析、深度阅读的需求代替。要让评论发出“权威”的声音,不仅要有思想深度,更要“接地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先生认为,“时评是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但用好它需要公民“人生阅历的深厚和独到的洞察力”,需要“常识和理性的素养”。[8]

而报纸评论“接地气”的制度途径之一,就是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记者或评论员写评论之前先要经过一番“采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如今信息泛滥,泥沙俱下,评论作者若听风就是雨轻率地发表高论,难免会有无的放矢的尴尬。因此,许多媒体均在评论员的社会实践积累上着力颇深,乃至建立了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因为只有亲身体验生活了、亲自调查取证了,才能把问题说清楚、说客观,才能避免微博中某些评论观点所表现出的碎片化、快餐化,才能增强可信度,避免微博中时常发生的“谣言”和偏激言论,才能增强报纸评论的权威性和生命力。

南方都市报前评论部主任李文凯直接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种更接近现代评论形态的操作模式是值得尝试的,那便是设立评论记者,以采访的方式获得选题的价值与内容,成为立论行文的背景。”[9]

目前,国内媒体中嘉兴日报最先建立了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要求评论记者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切实掌握基层的实际后提炼出观点,没有采访就没有发言权,以此来提高整个报社采编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报纸质量和水平,提升媒体的“思想竞争力”,参与媒介的激烈竞争。[10]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报纸评论可以根据微博的传播特点,针对其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媒体形态下评论格局和风格的变迁,应对微博时代观点表达的竞争压力,从而寻找安身立命之道,展现新闻评论的逻辑魅力和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万丽萍.微博的特征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3上).

[2]微博治理时代的十大事件[N].时代周报,2010-11-25.

[3]司维.略论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6上).

[4]新浪微博辟谣小组:每条辟谣帖均经严格考证[N].每日新报,2011-08-10.

[5]微博引领舆论特征愈发明显说明了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16.

[6]朱夏炎.“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改变[J].中国记者,2011(11).

[7]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8]马少华.也谈近来关于时评的争议[N].南方周末,2003-08-02.

[9]李文凯.热言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10]徐兆荣.迈入“观点竞争”的扎实一步——《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意义[J].中国记者,2007(8).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突围
苏东坡突围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学员团突围战(上)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看这家医院如何突围
上微突围战
从雾霾中突围
饿了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