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及策略
2012-04-29尚亚宁
尚亚宁
【摘要】汉语新闻在向国外传递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和宣传国家对外形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作为桥梁和中介,在汉语新闻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进一步廓清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更高效地传递交流信息、传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以及提升国家影响力和美誉度。
【关键词】汉语新闻;翻译;效度;策略
当今世界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传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新闻以其特有的优势有效地传播世界各国的最新信息,我国的新闻在传播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传播改革发展巨大成效、吸引更多的人旅游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汉语新闻的英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而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直接反映着新闻的质量及其价值。统计资料显示,在1979~2009年间发表的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中,有关新闻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文章比例高达61%,[1]但在这些研究中探讨新闻翻译效度的主题为数不多,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及提高英译效度的策略进行探讨。
翻译效度的内涵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的概念除了常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及统计学中,还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测试系统,而翻译效度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Andrew Chesterman在他的《The memes of the Transl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翻译效度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效度就是“翻译的成功”,[2]翻译的成功取决于相关因素之间的趋同度。在翻译领域,趋同度可以被理解为两种不同语言文本所产生的效应的相似程度。赵彦春在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一文中研究了翻译效度,他用公式TrV=Convergence/divergence来阐释翻译效度:趋同度高,则趋异度小,翻译的效度就高;反之,趋同度低,则趋异度大,翻译的效度就低。[3]
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因素
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也遵循翻译效度的基本规律。如果汉语新闻的英译文本对于英语读者产生的效应与汉语文本对中国读者所产生的效应在程度上越接近,趋同度越高,就说明译文越成功,即翻译效度越高。正如Gutt所言,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这一对关系与原文中的这一对关系一致。[4]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主要因素是译者、受众和环境,也就是新闻的认知语境,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受众的接受水平。
新闻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指心理上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通常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构成。[5]认知语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生活中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表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导致的认知环境就有所不同。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取决于译者对英语受众认知语境的期待和估量,认知语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译者要特别关注目标受众认知语境的动态变化。
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指译者通过正确分析翻译任务,协调好翻译发起者、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当的方式灵活处理,从而成功地传递文本信息和实现翻译目的的方法。从翻译的功能来看,凡是以最佳方式、最高时效、最高效果出于有助社会交流和多元文化发展考量而进行及完成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6]相比文学翻译,新闻翻译在文体结构、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汉语新闻英译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对其效度影响很大。
受众的接受水平。翻译活动是在原语言、译者和目的语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语新闻英译最直接的接受者和检验者是英语受众。如果受众的知识结构完整、阅历丰富、思维活跃、语言水平高,那么对于新闻英译接受的程度就高,反之,接受程度就低。因此,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与受众的接受水平紧密相关。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翻译传播导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水平。
提高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策略
翻译的效度取决于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因素间的趋同度。一般情况下,译者应使译文尽可能地向原语趋同,这是体现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关键。为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的新闻信息,提高汉语新闻英译效度,译者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释义。释义是提高汉语新闻翻译效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译者根据原语文本给出相关的释义和解释。使用释义法能够有效解决机械翻译所导致的忽视社会文化差异问题。对于释义法,美联社对其记者提出了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同样可以用来指导翻译过程:(1)解释读者不熟悉的相关地理名称;(2)解释日常用语中不常使用的词语和术语;(3)回答一般读者都会提出的问题,但是不用太多;(4)不要使释义晦涩难懂;(5)不要使用太多需要解释的词语。[7]根据这五项原则,释义常被用于特殊的汉语表达和名称,本文主要从历史事件、行话、专有名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阐释。
(1)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历史对外国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使译文易于被西方读者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释义,比如“戊戌变法”被译为“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五四运动”可以译为“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文化大革命”被译为“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8]译者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翻译都特别注明了具体的发生时间,可以让读者从清晰具体的时间概念上去进一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
(2)地理名称。新闻汉英翻译中,原语读者所熟悉的一些地理名称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不一定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在译文中对此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比如:Photo shows the morning scenery in Confucius Temple,Nanjing,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这个例子中将城市名称“南京”进一步解释为“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让外国读者对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3)人名。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人名多数也需加以解释,比如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也被译为“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在人名的翻译中,译者会对人物的职位或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这样易于读者了解新闻中所提到的人物特征。比如:Zhang Huimin, Party chief of Hanzhong,introduced the citys advantages in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4)术语和行话。每个国家都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一些特有的行话或术语,一般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因此,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中国特有的术语和行话进行释义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三通”这一新闻术语可以直接译为“three links”,但是显然读者对这样的译文是不能理解的,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为“It means links of trade,air and shipping and post services between the main land and Taiwan of China cross the Taiwan Strait”。
简化。汉语表达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妙笔生花的描述性词语,比如大量的排比句、四字成语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与之相比,英语表达更加注重语言简洁精练、有趣易懂、逻辑清楚,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要使外国读者能够理解汉语新闻文本,译文应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语言喜好,对原语文本进行适当简化,只传达主要信息,但又要以保证内容表达完整与准确为前提。当然,新闻语体还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以表现出新闻文体的特征。比如:
原文:进一步简化手续,及时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并且认真组织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做好消化和推广工作。
译文:We should simplify procedures and take prompt actions to import urgently needed technology and organize scientists, technicians and workers to assimilate and popularize imported technology.
在该例中,译者在翻译时删减了原文中划线部分修饰性的词语,没有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遵循了英语表达的习惯,易于理解并且能够吸引英语受众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提高了翻译效度。
编译。编译主要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从新闻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对此进行重组、转化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能够有效传达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而成功实现新闻的交际目的。编译之后的新闻保留了原语新闻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使其内容更加集中、精练,更便于在译语国家或地区进行二次传播,也有利于译语语言读者们阅读和理解,同时也可提高新闻的翻译效度。例如:
原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中国家庭财产的象征是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俗称“四大件”。到了80年代中期,又有了“新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和电风扇。今天,经济学家越来越觉得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家庭财产的情况了。如今衡量中国家庭财产状况的指标,已经不仅仅是几件耐用的消费品。
译文:Chinese peoples individual private property holding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the country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 Chinese household considered a radio set, a sewing machine, a wristwatch and a bicycle as their four major pieces of private property.By the mid-1980s, the four major possessions had become a TV set,a refrigerator,a tap erecorder and an electric fan.
结 语
新闻翻译属于交际翻译,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汉语新闻英译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影响汉语新闻英译的基本因素,充分考虑汉语新闻和英语新闻文体的具体差异和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信息沟通交流的目的,进而提高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
参考文献:
[1]黄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7(3).
[2]Andrew Chesterman.Memes of the Traslation[M].Amsterdam:Benjamins,1997.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C].//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5]Sperber,D&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Inference and Implication[A].In Davis,S.(ed.).Pragmatics:A Reader[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7]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8]顾家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