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西湖古香樟生长状态分析

2012-04-29钱小平丁水龙肖昆仑杨波张敏徐冰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保护生长

钱小平 丁水龙 肖昆仑 杨波 张敏 徐冰

摘要:为了保障立地生长环境发生改变的古香樟正常生长,对杭州西湖湖滨景区的古香樟立地环境、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以及生长状况做了调查与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景区内大部分古香樟处于健康状况;树龄、立地条件、养护水平都是影响古香樟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园林管理部门应当注意古树名木的日常监测工作,并根据各古香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壮保护。

关键词:古香樟;生长;保护;杭州西湖

中图分类号:S792.23;S759.9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057-04

Growth Status of Ancient Cinnamomum camphora in Hangzhou West Lake

QIAN Xiao-ping,DING Shui-long,XIAO Kun-lun,YANG Bo,ZHANG Min,XU Bing

(Hubin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Hangzhou Landscape and Cultural Relics Bureau, Hangzhou 310002,China)

Abstract: To ensure the regular growth of ancient Cinnamomum camphora(L.)J. Prest of which the growth environment had changed,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soil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 camphora at lakeside of West Lake in Hangzhou was investigated and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C. camphora in the scenic spots were at health status. Factors including age, site conditions and conservation level were important to the growth of ancient C. camphora so that garden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aily monitoring of the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as well as rejuvenation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growth status of ancient C. camphora.

Key words: ancient Cinnamomum camphora (L.)J. Prest; growth; protection; Hangzhou West Lake

古树是指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千百年来气候、地理、灾害等自然信息,可以追溯时代的变迁,是十分难得的科学资料,对古自然史、植物进化与变异、树木生理学、树木生态学以及树种规划等都具有相当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古树名木又是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要旅游资源[1]。杭州市位于北纬29°11′-30°34′,东经118°20′-120°37′,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悠久,繁衍孕育并保存有众多的古树名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J. Prest]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 Trew)常绿性大乔木,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亦是杭州市的市树、浙江省的省树,距今已有2 000~3 000年的栽培历史,在杭州市的古树名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杭州西湖是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2000年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沿线景观得到了良好的修复与整治,但是西湖边大量硬铺装造成的透水、透气性降低等问题对植物生长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古香樟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受到的不利影响,保护立地生长环境发生改变的古香樟正常生长,我们对杭州西湖湖滨景区的古香樟立地环境、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以及生长状况做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环西湖古香樟的保护抢救工作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09年至2010年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景区(含湖中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3岛)对生长于此的全部古香樟(树龄120年以上),取树上当年生中部新梢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叶片作为叶片样品;在树下树冠投影范围内,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均匀选择12个取样点(树冠投影边缘6个、树冠投影边缘向内1/3处再取6个),深度达50 cm,用四分法留取根际适量土壤样品作为测试样本[2]。

1.2方法

土壤样品的pH测定采用电位法,有机质测定采用硫酸重铬酸钾加热法,全氮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全钾测定采用酸溶法,水解氮测定采用碱性扩散法,速效磷测定采用Brayetall945法,速效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2-4]。

叶片样品的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浸提法[5];叶片鲜重、干重采用称量法[5]。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对古香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6]。

2结果与分析

2.1古香樟基本信息

2002年杭州市第六次古树名木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共有古树名木22 000多株,总占地面积390.1 hm2。这些古树名木隶属于55科124属214种,其中以樟树最多,占总数量的33.28 %,居首位[7,8]。本次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湖滨景区共生长有古香樟34株,其中属于一级保护的有2株,二级保护的有10株,三级保护的有22株。树高10 m以上的 33株,15 m以上的有31株,20 m以上的有17株。胸径60 cm以上的有33株,100 cm以上的有5株。平均冠幅20 m以上的有4株,平均冠幅15 m以上的有23株,平均冠幅10 m以上的有33株,平均冠幅小于10 m的有1株。有树池保护的有17株;处于绿地中的有15株,其中有10株的树下为灌木,有5株的树下为草坪;有1株的树下为芬兰木铺装,具体见表1。

2.2香樟生长状况分析

2.2.1叶绿素含量分析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古香樟的营养、生长状况及衰老程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叶片叶绿素的代谢,同时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也会影响古香樟的生长。一般来说,高等植物越衰老,其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就越低[9]。由表1可以看出,叶片叶绿素含量最低的为105号古香樟,仅为0.780 mg/g(FW),最高的为146号古香樟,为2.751 mg/g(FW),两者相差了2.53倍。对34株古香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根据距离系数分为3类[10,11]。1类样本数有22个,约占所测样本数的2/3,叶绿素含量处于1.729~2.348 mg/g(FW)之间,反映出景区内大部分古香樟处于健康状况。2类样本数有6个,叶绿素含量处于2.551~2.751 mg/g(FW)之间,极显著高于1类和3类古香樟,叶色很健康。3类样本数有6个,叶绿素含量处于0.780~1.397 mg/g(FW)之间,极显著低于1类和2类古香樟,从形态上看叶色偏黄。对于3类古香樟,在现场采样时发现105号古香樟(处于保护状态)的叶片呈簇状生长,当年新生枝长度较短,叶片颜色较黄,呈现生长不良的状态;121、122、117号古香樟的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a)危害比较严重[12],叶片颜色较黄;112、113号古香樟叶片出现卷曲、失绿,初步判断是病菌危害[13]。对于2类古香樟,140、146、147、148号古香樟均位于三潭印月景区,108、114号古香樟树龄均在200年以下。因此,地域(三潭印月景区园林养护水平佳)差异与古树树龄也是影响古树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而1类古香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反映的是景区内大部分古香樟叶片叶绿素的平均水平。

2.2.2百叶重由表1可以看出:古香樟百叶鲜重最轻的为105号,为35.01 g,最重的为114号,为85.13 g,后者是前者的2.43倍;古香樟百叶干重最轻的105号,为13.97 g,最重的还是114号,为46.72 g,后者是前者的3.34倍。如2.2.1所述,现场采样时发现105号古香樟(处于保护状态)的叶片呈簇状生长,当年新生枝长度较短,叶片较小,所以其百叶鲜重与干重都最轻;104、110、113、121号古香樟叶片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叶片厚度较薄;114、124、081、102、103、111、146、650号古香樟叶片均较大,生长也稠密。相关性分析显示,古香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片鲜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另文发表)。

2.2.3叶绿素、百叶重与根际土壤营养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土壤中的养分一般分为速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土壤中的全量养分受土温、酸碱度、含水量、光照及微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14],而速效养分含量受供应数量、供应速度及供应时间长短和植物生理特点是否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其差异性更为显著,表现为速效养分的变异系数大于全量养分[15,16]。测试结果显示,各古香樟根际土壤水解氮含量均处于丰富或甚丰富水平,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丰富水平,全氮含量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全磷含量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全钾含量均处于中等或丰富水平。对古香樟叶绿素含量、百叶鲜重、百叶干重与根际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分析可见,古香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根际土壤全磷、水解氮、有机质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它们之间有增效作用。另外百叶干重与根际土壤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根际土壤全氮水平对古香樟叶片的营养积累具有促进作用。

3小结与讨论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与文化传承的象征,是绿色文明的体现与活着的化石,是有生命的绿色古董,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更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7]。现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景区内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了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因此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并使其继续健康生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景区内大部分古香樟生长在绿地中或有树池保护,其生长环境的人为干预性强,保护工作比较到位。

叶片是树木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而叶绿素又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古香樟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百叶重的测试,可反映出湖滨景区内大部分古香樟的健康现状,因此将叶片作为诊断古树名木树体健康状态的对象是比较适宜的[18]。另外,古香樟的年龄、立地条件、养护水平都是影响古香樟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园林管理部门应当注重古树名木的日常监测工作,并根据各古香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壮保护[19]。调查结果显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景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保护水平也在提升。建议在下一步景区建设开发规划设计中注重环境污染对古香樟生长的影响等问题,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多层次保护体系和动态监测体系,加大保护队伍的充实力度与保护经费的投入额度,扩大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研究层面,把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作为历史交给今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做好。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进行保护,特别是对湖滨景区已经登记注册的所有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决,运用综合管理技术和科学保护手段加强保护工作,从而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古树名木活得更长久。

参考文献:

[1] 章绍尧,丁炳扬.浙江植物志:总论[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林大仪.土壤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M].第二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 林大仪.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 高俊风.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 黄海,罗友丰,陈志英.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 鲍沁星,李雄,陈楚文.杭州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分析及保护重点[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2):77-80.

[8] 杜群,陈征海,刘安兴,等.浙江省古树物种多样性现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2):215-219.

[9] 李春霞.樟树生理黄化叶片养分及叶绿素动态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10] 宋绪忠,赵永军,张金凤,等.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色值相关性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2(6):10-11.

[11] 林达定,张国防,于静,等.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20(3):56-61.

[12] 袁媛,叶玉珠,李桥,等.景宁古树名木衰弱原因及复壮技术[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4):66-69.

[13] 叶玉珠,黄志方,王淑瑗,等.古树名木主要害虫综合防治[J]. 浙江林业科技,2002,22(2):6-9.

[14] 徐德嘉,徐向扬.土壤管理对古树名木复壮的研究(古树名木复壮研究系列报告之三)[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6,9(4): 1-6.

[15] 叶秀丽,王凤菊,朱慎国,等.古树名木的复壮措施[J].国土绿化,2006(10):172-173.

[16] 凌飞,王金荣,周正廷.浙江第一古樟就地保护措施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2006,20(4):37-39.

[17] 苏泽源.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67-70.

[18] 严崇惠.古树名木衰败原因和复壮技术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13-215.

[19] 高根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J].陕西林业,2008(1):36-37.

收稿日期:2011-12-26

基金项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重点项目(2009-003)

作者简介:钱小平(1960-),男,浙江杭州人,工程师,从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园林管理、研究及古树名木复壮与救治工作,(电话)

0571-87065684;通讯作者,肖昆仑(1981-),男,河南洛阳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与古树名木复壮与救治研究

工作,(电话)13588746891(电子信箱)onlyxkl@163.com。

猜你喜欢

保护生长
碗莲生长记
共享出行不再“野蛮生长”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野蛮生长
生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