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及其实施策略

2012-04-29叶飞

中国德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人本化道德教育品德

摘要 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往往把学生当成被评价的客体对象,通过测量、数据统计、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操行进行数量化的评定,以此来划分学生的品德发展等级。这种评价模式是一种外在式的、缺乏主体性的品德评价模式,它没有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而是把学生纯粹当成了评价的客体对象。与此不同,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在品德评价中的主体性,通过人本化的评价目标、评价形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建构,来促进品德评价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关 键 词 品德评价;品德发展;量化评价;人本化

作者简介 叶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品德评价一直是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难题,它不但困扰着众多的品德课教师,同时也困扰着诸多的德育研究者。传统的品德评价主要是采取量化、实证、测量的方法,通过考试、测验、观察、问卷或者教师的印象打分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这种量化的品德评价方式看似具有科学性,但事实上存在着不少的弊端。“过去我们给学生品德打分,就像数学老师给数学成绩一样。这种品德评价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德育中最主要的形式。”[1]当品德评价成为“数学老师给成绩一样”的时候,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也就被严重地简单化、数量化了。这种量化的品德评价模式容易操作,便于评定学生的品德等级,但是不利于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不利于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也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量化的品德评价模式与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人本化、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品德评价有必要从单一的量化评价体系中摆脱过来,实现品德评价的多元开放性,以便对学生的品德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品德评价量化模式的弊端

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主张以实证的测量方法、数量化的检验手段来考查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简单便利,易于操作,但是也隐藏着很大的不合理性。”[2]它所测量的往往只是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而不是学生真实的道德涵养;它仅仅把学生当成被测量的对象,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尊重。概括来说,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弊端。

首先,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缺乏对儿童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在量化评价模式中,学生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不是自我评价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几乎没有进行相互评价的权利,而品德评价似乎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评价大权由教师独揽,儿童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儿童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3]当品德评价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而学生缺失参与品德评价的权利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就面临着危机,而学生由于失去了参与品德评价的权利,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遭受挫伤,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失去道德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量化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地测量学生真实的道德发展水平。学生的道德发展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以及道德信念的发展等方面共同构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方面。因此,要想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就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信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测量。但是,现行的量化评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行评价,很难兼顾其他方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品德评价的失真,而不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甚至可能给予学生错误的品行评定,阻碍学生的品德发展。

最后,量化的评价方式也难以保证品德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允性。从表面上看来,以考试、测评、教师印象打分等数量化的方式来给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测评,似乎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但是,事实上以考试的方式来测量学生的品德水平,难以保证品德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得高分,相反,品德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反而可能在考试、测评中得低分。而教师根据日常印象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打分,可能造成品德评价较强的主观性。教师一般倾向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往往是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品德成绩也高,而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品德成绩也比较差,这就使得品德评价的过程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品德的实际水平。

二、品德评价走向人本化的必要性分析

如上所述,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容易挫伤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性,也很难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反而有可能促使评价过程中不客观、不公正现象的发生,给学生贴上错误的品德标签,不仅无法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品德评价应该由纯粹的量化评价走向真正的人本评价,以学生为本开展品德评价工作。人本化品德评价的必要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一方面,只有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品德评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量化的品德评价模式往往只是把学生当成被评价的对象,站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外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是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式,它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通过品德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充满着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信任以及不关心,而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关怀学生。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它所要改变的正是量化评价模式的这些弊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评价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品德评价的最终任务。只有品德评价真正回归了人本化,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本、以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本,学校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尊重、被关怀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被评价、被打分的对象。如此,学生的品德发展将获得更好的基础和平台,而学生在被尊重、被关怀的品德教育环境中也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品德成长。

另一个方面,只有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品德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品德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具有表面上的客观性、公正性,但实质上却容易蜕变成为主观的、不公正的、不真实的评价,因为它不是从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是从外在化、数量化、操作化的角度来开展品德评价。人本化的品德评价所要改变的正是量化评价的这种负面影响,使得品德评价回归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人本化的品德评价通过尊重学生的评价主体性的地位,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品德评价,可以使品德评价不再只有教师这一单一主体,而是让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这可以促进品德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此外,人本化的品德评价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它把学生当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人来看待,把学生的道德发展看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信念等各维度综合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品德评价的过程中,它也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三、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实施策略

人本化的品德评价与量化的品德评价的根本区别在于,量化的品德评价模式没有尊重学生的道德人格尊严和道德主体性,不符合道德教育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人本化的品德评价试图在批判量化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来建立一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模式,通过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和人格尊严,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评价目标的发展性等实践策略,来凸显品德评价的人本化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首先,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策略,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在量化评价模式中,品德评价的主体是单一的,即教师是评价活动中的唯一主体,而学生仅仅是评价活动的对象,缺乏主体性的地位。但是,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以学生为本,认为学生也应当成为品德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从而实现品德评价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品德评价过程的参与者。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将坚持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主体性。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观察和记录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自我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自主评定,即给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打分,这不但可以保障学生的评价主体权利,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省,激励他们改变不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相互评价,这种相互评价,可以增进了解,有利于学生以公正、客观、负责任的态度来看待其他同学的道德发展。总之,在品德评价中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使品德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品德水平。

其次,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评价形式的多样性策略。人本化的评价策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得品德评价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抽象的量化分数,而是丰富多样的内容,体现出对儿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尊严的尊重。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在实施策略上将改变闭卷考试或者教师印象打分等方式,主张采用开放性的测试方式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考查,比如通过面谈、对话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掌握更多的关于学生的道德发展现状的资料。教师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细致的道德观察以及记录,来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行,从而为品德评价提供参考。另外,品德评价还可以通过制作成长档案袋的方法,“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情况”[4]。开放性的测试、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以及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多样的品德评价形式,不仅更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同时也将更全面、准确、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最后,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评价目标的发展性策略。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因此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品德评价思维,即认为品德评价就是为了把那些品德发展比较差的学生“揪”出来,对他们进行各种指责或批评。事实上,这种指责和批评在很多时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人本化的品德评价试图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它主张品德评价本身不是为了指责或者批评某些学生,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评价不是为了得出某种终结性的结论,不是为了在学生的脑门上贴上歧视性的标签,而是为了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障碍,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或障碍,寻找合适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人本化的品德评价把发展性策略作为自身的重点,这显然是对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歧视性评价的全面批判。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学生道德人格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此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寻找到更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是人本化的品德评价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品德评价的否定之否定[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2):1.

[2]叶飞.德育评价: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J].中国德育,2006(6):20-22.

[3]石保聚,杨春英.传统学生评价与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20.

[4]陈丕君.小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应用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3):57-58.

责任编辑/闫益佳

猜你喜欢

人本化道德教育品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大学中的人本化教育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