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信念“四重奏”
2012-04-29刘俊其
摘要 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激发爱生敬业的师爱真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终身负责,追求师爱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利用情感“传导性”闪亮师爱光辉;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塑性。只有坚定职业信念,教师才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职业信念;教育信念;师爱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教师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学生”[1],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真的、持久的、无私的、普遍的爱”,“是教师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2]。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因此,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笔者认为,只有树立坚定而正确的职业信念,教师才能真正地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一、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激发爱生敬业的师爱真情
服务,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关系。谈到服务就要涉及一个服务对象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服务对象就是学生。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提倡“以生为本”,作为一种教育服务,自然也应以生为本。教师同样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教师服务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服务,建立的是一种特有的信爱服务关系。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3]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为学生提供优质和满意的教育服务,这是融入了当代教师职业价值追求的崇高的职业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建立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信念之上的师爱超越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它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真诚、平等、公正、宽容、耐心等优秀品性,体现的是一种师爱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当教师真诚付出师爱时,我们应该坚信必会得到学生的爱和尊重。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等同于母爱,也不是单纯的师生情感,而是一种通过教育理性培养起来的、带有高度责任感的纯洁无私的爱。这种爱发端于教师的职业信念,发端于教师对祖国未来命运的关怀。师爱应把学生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是热爱祖国、对国家负责的具体体现。
从表面上看,师爱是情感层面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教师的教育理智。因此,教师热爱学生,应当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作出充分估量,树立符合职业规范和科学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对年轻一代发展的必然规律所持的预见和信念。这种职业信念,一方面要求教师以尊重、肯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又促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严格要求。这种职业信念的师爱,是教育学生的强大内在力量。因此,“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都已成为了优秀教师追求崇高师爱的手段和方法,并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终身负责,追求师爱的最高境界
当今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彩。由当代科技支撑起来的信息平台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释放了他们的思维潜能;由于“信源”的局限,教师获取有关学生的信息,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显得相对落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老一代”,是前一时期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貌是在过去形成的,他们对人、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以及信念、思想、感情和行为常常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教师也许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理解学生。因此,当今的教育形势以及教师的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自己“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美誉。
教育工作是需要信念支撑的特殊工作,它的成败是建立在教师是如何对待、怎样热爱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一旦拥有理想追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待教育工作就会乐观向上,遇事不消极、不悲观。就会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雄才大略的信心,就会拥有良好的师爱心理。并且能将此种信息不断传达给学生,使之既有“扫一室”的踏实,也有“扫天下”的自信。因此,教师应不断制定新的更高的目标,始终保持顽强的斗志,并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有大志、有信念,方能有博爱和大爱,方能培养有凌云壮志的学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大潮中,教师应是驾驭航船的好舵手,率领学生直达成功的彼岸。
师爱,不仅是热爱部分学生,还要热爱全体学生,更要热爱学生的未来,师爱应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整体的发展负责,对其终身负责。如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学生观还是陈旧,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制约,他们的教育结果常常是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期望是一种教育信念,也是一种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工作的心理背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影响。教师应把学生当做独立完整的人,学会接纳学生,允许其进步,也允许其退步甚至犯错误;肯定学习成绩好的,也要肯定成绩不好的。总之,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发现学生的世界是精彩无限的。树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成功的教育就离教师不远了。
三、职业信念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利用情感“传导性”闪耀师爱光辉
教师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特殊作用无法以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所取代。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要用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信念启迪学生,用纯洁高尚的品格去熏染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如果教师的道德境界不高,就很容易上行下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极其有害的影响。因此,教师始终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善尽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必须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具备坚定正确的职业信念,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均有赖于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从严要求,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教育学生,用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以便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利用情感“传导性”闪耀师爱的光辉,闪耀教师人格的光辉。教师的威信不能靠体罚树立,更不能靠蛮横、恫吓、整人的方式获取,而要凭平时的模范行为赢得。当教师产生苦闷烦心的情绪时,不应表现在课堂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了病,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克服和消除不良情绪,要用深情的师爱去感染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教师道德的论述对世界进步教育学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把教师的职业信念和个性品质视为教育的基础,他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4]他认为,在学校里所有成员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直接责任,教师必然也必须是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榜样。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道德格言、学校规则和惩戒办法都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信念和个性的品质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传统的对教师的认识中,教师是“知人所不及知,能人所未曾能”的。在人们的世俗观念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教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哲人苏格拉底也说“我知道我无知。”因此,教师要树立教育的正常心态。如果学生所问的是自己不懂、不知和不会的,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不知道”,或者说:“待我查一下资料或请教专家以后,再给你答复。”这样做,是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师爱,并不会像有些教师担心的那样失去威信。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会赢得学生的赞许、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为了简单维护教师的尊严而不懂装懂,甚至给学生错误的回答,这才是最要不得、最可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
四、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塑性
职业信念,尤其是其中的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如果教师认为“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好有差,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他就会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而坚信“能教好所有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用自己博大的师爱之举和强烈的责任心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去滋润学生单纯而稚嫩的心灵,才能把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家。因此,林崇德教授认为,在教师的教育信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学效能感。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他们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教师是根据学生的各种因素形成他们的期望,之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被期望的学生,使学生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也反过来影响教师以后的期望。可见,教师的教育成效取决于信念,来自于自我效能感。因此,职业信念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能教好”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生物体,更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的特殊社会成员。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或学困生,学生都有发展的可塑性,教师要充满希望,确信每位学生都可以教育、培养和塑造好。要不断将这种信念转化为教育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克服困难,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去热爱学生,对待教育工作。要对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位学生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总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师爱能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职业信念在引领师爱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那就让我们去实践这崇高无尽的师爱吧。
参考文献:
[1]李锐锋,李晓进.师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5-01-19.
[2]张良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爱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研究,1999(9).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4]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1卷[M].李子卓,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3.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