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格局与程度评价

2012-04-29周强刘峰贵陈琼张海峰李生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青海省格局程度

周强 刘峰贵 陈琼 张海峰 李生梅

摘要:土地退化是青藏高原严重的渐发性自然灾害之一。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江河源头区、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分析该区土地退化态势的基础上,利用区位指数法探讨了土地退化的基本格局。目前该区形成了以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为主导,其他类型(冻融侵蚀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虫害型退化、盐碱型退化及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发育不等的土壤退化体系,具有退化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程度的严重性、发展的快速性、危害的长期性、影响的深远性。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土地退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极重度退化区(玛多、达日县)、重度退化区(曲麻莱、称多、玉树、同德、泽库、班玛县)、中度退化区(治多、杂多、囊谦、兴海、玛沁、甘德、久治、河南县)和轻度退化区(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4个土地退化等级区域。

关键词:高寒区;土地退化;格局;程度;评价;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P941.5;S151+.3;X825(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3967-07

Situation Analysi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High Cold Region of 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ZHOU Qiang1,LIU Feng-gui1,CHEN Qiong1,2,ZHANG Hai-feng1,LI Sheng-mei1

(1.School of Life and Geographic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Land degradation was one of the serious gradual occurring natural disasters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ghai province locating in the hinter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the river source region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sensitive with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 which w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and was ecological barri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land degradation trend in this region was discussed using location index method based on analysis of land degradation pattern. At present, the main deteriorated patterns of this area were desertified deteriorated, black beach degradation and rodent degradation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s (freeze-thaw erosion degradation, poisonous weeds degradation, pest deteriorated, salinity-type degradation and water erosion, wind erosion, etc.). The degradation system was with characters of various degraded type, wide distribution, serious degree, rapid development, sever hazard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land degrada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land was divided into 4 degradation grades including extremely severe degradation zone (Maduo, Dari county), severe degradation zone (Qumacai, Chenduo,Yushu, Tongde, Zeku, Banma county), moderate degraded zone (Zhiduo, Zaduo, Nangqian, Xinghai, Maqin, Gande, Jiouzhi, Henan county) and mild degraded zone ( Tanggulashan township).

Key words: high cold region; land degradation; pattern; degree; evaluation; Qinghai province

土地资源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以其数量的有限性与利用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地球上生命物质得以生息、繁衍的物质基础。随着土地退化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强度的日益增加,土地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1,2]。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1年发表《Land Degradation》[3]后,土地退化研究日益活跃。土地退化是由自然力或人类利用中的不当措施、或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土地质量变劣的过程与结果,是能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并诱发全球变化、最终可从根本上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致灾因子。大量研究表明,土地退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4,5],并成为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6],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国际组织、国家政府、研究机构、土地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广泛关注[7]。

青海省南部高寒区位于昆仑山北支祁曼塔格-布尔汗布达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北纬31°39′-36°16′,东经89°24′-102°23′),东靠西倾山,西连羌塘高原,海拔3 450~6 621 m。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和同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泽库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共17个县(市)、128个乡(镇)。总面积318 000 km2,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4.1%[8]。本区地处青藏高原河源区,是我国与东亚水安全的战略基地、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响应十分敏感[9],区内既有土地退化发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又有深受土地退化影响的承灾体,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且还危及到周边地区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治理本区的土地退化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态势评价

1.1土地退化类型多样,面积广阔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0]指出,土地退化主要包括沙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及水土流失等,而这4种退化类型在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均有明显的表现,退化总面积达到258 387.93 km2,具体见表1、图1,占全高寒区土地面积的81.25%[11]。

1.1.1土壤侵蚀退化土壤侵蚀退化的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地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可以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若干类型。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条件决定了本区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达到59 205.40 km2,占全区土地退化面积的22.91%;其次是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分别为20 269.03、11 301.28 km2,分别占全区土地退化面积的7.84%、4.37%。土壤侵蚀总面积达到了90 775.71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55%,其中,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土壤侵蚀面积分别为32 375.23、50 007.77、8 392.71 km2。

1.1.2草场退化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9],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12]。但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ve index,NDVI)[13]和植被指数(Vegetative index,VI)[14]下降趋势明显,以黑土滩型退化(指以嵩草属高寒草甸严重和极度退化后形成的一类大面积的或岛状的次生裸地)、毒杂草型退化、鼠害型退化、虫害型退化为代表的草场退化形势十分严峻,退化总面积达到了120 240.52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1%。黑土滩型退化以长江源区为最(31 696.86 km2),其次是黄河源区(8 694.32 km2)和澜沧江源区(6 691.99 km2),总计47 083.17 km2,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18.22%。毒杂草型退化面积在黄河源区分布最广,达到了5 020.79 km2,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分别为3 767.34、2 893.07 km2,全区合计11 681.20 km2,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4.52%。虫害型退化面积为3 309.22 km2,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1.28%,其中,黄河源区为769.06 km2,长江源区为2 147.87 km2,澜沧江源区为392.29 km2。在各类草场退化中,受害面积最广的是鼠害型退化,其面积达到了58 166.93 km2,占全区土地退化总面积的22.51%,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36 427.06 km2),其次为长江源区(13 654.14 km2)和澜沧江源区(8 085.73 km2)。

1.1.3沙化型退化土地沙漠化通常被认为是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类草地退化的终极阶段[13],其以不可逆转的贫瘠沙漠状土地为特征[7]。研究区现有沙化型退化土地47 353.87 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89%,退化土地总面积的18.33%。其中,长江源区为19 625.77 km2,黄河源区为22 379.51 km2,澜沧江源区为5 348.59 km2。

1.1.4盐碱型退化土地盐碱化是易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导致土壤内部产生不良理化性质的退化过程。作为我国6大盐渍区的青藏高原高寒盐渍区,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充分[15]。根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显示,研究区目前存在盐碱地17.83 km2,其中长江源区有15.04 km2,集中分布在治多、班玛县境内;黄河源区有2.79 km2,大多出现在兴海、同德县境内。虽然盐碱型退化土地占全区退化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到0.01%,但在高寒干旱气候特点和暖干化发展的趋势下,盐渍化的孕育环境逐步得到强化,土地盐碱型退化问题不容忽视。

1.2土地退化程度严重、速度加快

根据文献[16]对研究区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的划分结果(表2)显示,轻度侵蚀面积占全区土壤侵蚀面积的75.10%,加上中度侵蚀面积,两者占全区土壤侵蚀面积的90.51%,其中轻度侵蚀在面积比例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全国的情况对比[17],轻度水力侵蚀比例较高(全国为50.37%),而极强度风力侵蚀比例的优势明显(全国为14.17%)。草地生态系统微度以上土壤侵蚀的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的13.40%上升到90年代初至2004年的22.99%[18],虽然黄河源区略有逆转,但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却呈持续恶化态势。

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是一个在空间格局上影响范围大、在时间跨度上持续进程长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发现,三江源草场退化的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已基本形成,其退化过程至今一直在持续发生[13]。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的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优质牧草比例下降了20%~3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70%~80%,草地植被盖度减少了15%~25%,优势牧草高度下降了30%~50%[19],黄河源区的达日县已发生退化的草地总面积约为429 000 hm2,占全县面积的29.39%[20],长江源区的治多县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草地退化面积为7 200 km2(占该县草地总面积的17.79%),而90年代初至2004年草地退化面积达到了11 100 km2(占该县草地总面积的27.65%),草地退化程度呈逐渐加剧的趋势[21]。

研究区沙漠化程度以中度沙漠化土地为最,其次为重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分别占沙漠化总面积的59.75%、26.24%和14.01%。但地域差异较为明显,长江源区沙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占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69.29%,其次为轻度,重度最少,分别占17.49%和13.22%;黄河源区沙漠化全部都属于中度以上程度,并且以重度最为突出,占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8.73%[22]。由于孕灾环境的独特性、气候变化的激发性、人类活动的破坏性、承灾体的脆弱性,近几十年来沙漠化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23]。1967-2008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37.45%,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12.60%。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平均递增17.15%,明显高于同期河西走廊地区平均沙漠化扩展速率。盐碱型退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占全高寒区总盐碱土地的84.35%,但1967-2008年黄河源区的盐碱型退化土地面积递增速率远高于长江源区,年均递增0.19 km2,是长江源区的2倍[24]。

1.3土地退化危害显著、影响深远

1.3.1促使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环境质量土地退化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其危害直接表现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如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覆盖率减少;影响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易使生态链产生崩溃性失衡;地表反辐射能力增大,促进气候变化进程;增加浮尘污染,影响人畜健康。对于我国重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及环境变化敏感区的青海省南部高寒区而言,这种危害更加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破坏性和难复性。这不仅威胁着区内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1.3.2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威胁农业生产土地退化的不断发展使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植被的盖度、高度随之变低,载畜量大幅度下滑,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回落,严重威胁着高原畜牧业生产。现在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的许多牧户已失去载畜草场,每年冬季,全县70%的牧户赶着牲畜远走他乡,成为游动“乞牧”的生态难民[25]。达日县由于草地持续退化,致使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均呈增加态势,食物产需矛盾日益突出,各乡已全部沦为粮食安全短缺区,甚至危机区[26]。

1.3.3破坏生产建设设施,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虽然本区社会经济活动单一,但土地退化对生产建设设施的压力依然很大。黄河源区廊带状沙带西端绵沙岭上的沙丘经常掩埋104国道部分地段,东端逼向花石峡-班玛公路,造成停运情况时有发生。风蚀等土壤侵蚀过程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沙源,加剧了灾害的发生。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水土保持能力大幅下降,边坡失稳、坡面形成过程加剧,为高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条件,直接威胁着人畜安全。受风沙流危害,水渠、水库及湖泊容水量减少,使用寿命缩短,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及高原生态用水,黄河源头第一座水电站的发电时断时续,难以为继。

1.3.4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土地退化型贫困突出研究区经济发展模式呈“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畜牧业”脆弱的单链条结构,经济基础过度依赖土地状况,因此土地质量直接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超载过牧就成为增加食物供应的主要途径;而过度的人类开发超过系统承载能力,必然造成生态平衡破坏,土地生产力降低,载畜量下降。在生活保障问题上,人们多倾向于多生孩子、养儿防老,导致食品进一步短缺,刺激更大范围内土地过度利用,造成更严重的土地退化,这将陷入“贫困-人口增长-土地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土地退化型贫困问题非常突出。

2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基本格局

2.1土地退化主要类型的分布特点

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面积最广,除了高寒区东部和南部外大多连片分布;冻融侵蚀加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以及黄河源区的南部;冻融侵蚀加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治多县西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中西部和黄河源区的北部;水力侵蚀集中分布于高寒区东部的兴海、同德、泽库、河南等县以及称多县南部、玉树、囊谦、杂多县东部海拔4 000 m以下的高山河谷地带;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高寒区西部和北部[19]。

沙漠化土地的分布很不均匀,黄河源区沙化型退化土地集中分布于鄂陵湖以东的玛多宽谷盆地南缘与黑河宽谷盆地北缘之间,沿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山丘陵分布于河谷、湖滨、古河道及山麓洪积扇等地形面上,呈斑块状、片状和带状分布[27]。长江源区沙化型退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沱沱河、当曲河、楚玛尔河流域内的河流宽谷地带,以及开阔的环湖滩地[28]。澜沧江源区沙化型退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杂多、囊谦县境内。

鼠害型退化不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草场退化类型,而且也是其他退化类型的重要驱动因子,其中鼠兔型退化主要以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危害为主,在各类草场中普遍存在;鼢鼠型退化主要发生在达日、久治、泽库县等较为湿润的高寒杂类草草甸区,主要是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Thomas)危害的结果;田鼠型退化主要是高原松田鼠(Pitymys irene Thomas)、青海田鼠(Microtus fuscus Buchner)等较为喜湿鼠类危害的表现,多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鼠兔加田鼠型退化主要发生在山间谷地河流两侧的高寒草甸区,罪魁祸首是黑唇鼠兔和高原松田鼠;鼠兔加鼢鼠加田鼠型退化受黑唇鼠兔、高原鼢鼠、高原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的共同危害,主要分布在东南和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湿度稍大的湖泊与河流周围高寒草甸环境中[11]。黑土滩型退化主要分布在高原海拔3 800~4 500 m的山前滩地、山麓阳坡和半阴坡山麓地带[29]。总体来看,青海省南部高寒区近1/3左右的退化草场主要分布在水边、河岸附近、滩地、坡麓和居民点周围[11],草地退化率与距居民点的距离、距道路距离呈正比[30],明显地表现出人类活动的影响。

2.2土地退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对比

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类型空间分布以及各县(乡)土地退化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兴海、同德、河南、泽库4县水力侵蚀比例高达40%左右,囊谦为14%,其余各县(乡)均在10%以下。风力侵蚀比例普遍较小,最高的治多县仅有6%。冻融侵蚀比例除了玉树、班玛、同德、泽库县在10%以下外,其余各县都在10%以上,唐古拉山乡高达80%,反映出了高寒地域明显的特点。黑土滩型退化以班玛县最高,达到46%,比例在20%以上的还有玉树、称多、曲麻莱、玛沁、班玛、达日等县。鼠害型退化比例在30%以上的有囊谦、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6县,治多县和唐古拉山乡在6%以下,其余各县均在10%~30%之间。虫害型退化除河南县13%、泽库县13%、玉树县13%、同德县11%外,其余均不足8%。毒杂草型退化以玉树县最高,为22%,其余高于10%的有称多、甘德、兴海、同德4县。沙化型退化以玛多县最为突出,比例为42%,玉树州各县及同德、河南两县在10%~30%不等,其余7县(乡)不足10%。盐碱型退化集中分布在治多、兴海、班玛和同德县,但所占比例均在0.03%以下。

2.3土地退化结构的区位意义分析

利用区位指数分析区域土地退化的意义在于其可反映某一地区各种退化土地类型相对于高层次区域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区位指数是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Qi=(fi/∑fi)/(Fi/∑Fi) (1)

式中,Qi为区位指数,fi为区域内第i种退化类型土地退化面积,Fi为高层次区域内第i种退化类型土地退化面积。如果Qi>1,则该种土地退化类型具有区位意义,如果Qi<1,则不具有区位意义。依据公式(1)计算研究区土地退化区位指数,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玉树、囊谦、班玛、兴海、同德、河南和泽库县的水力侵蚀具有区位意义;治多、曲麻莱、玛沁、玛多、兴海县和唐古拉山乡的风力侵蚀具有区位意义;冻融侵蚀分布较为普遍,但只有杂多、治多县和唐古拉山乡具有区位意义;黑土滩型退化以玉树、称多、曲麻莱、玛沁、班玛、甘德、达日县具有区位意义;除治多县以外的玉树州5县及甘德、久治、兴海、同德、泽库县毒杂草型退化具有区位意义;称多、囊谦、玛沁、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河南、泽库县的鼠害型退化具有区位意义;玉树、曲麻莱、玛沁、甘德、久治、兴海、同德、河南、泽库县的虫害型退化具有区位意义;沙化型退化在玉树、囊谦、曲麻莱、玛多、同德县具有区位意义;在盐碱型退化集中分布的4个县中,治多、兴海、同德县具有区位意义。

3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程度综合评价

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类型多样,在各县域分布极不平衡,它们对区域土地退化程度的贡献率也存在差异。故采用如下数学模型来综合衡量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的程度。

设Xij表示第i个县第j个退化类型占该县土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公式(2)对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

X′ij=(Xij-Xjmin)/(Xjmax-Xjmin) (2)

式中,Xjmin=min Xij,Xjmax=max Xij,

则各地域土地退化综合评价指数为:

Vi=(∑wj X′ij)×100(3)

其中,wj为表示第j个土地退化类型的权重值。本文采用AHP法,利用指标矩阵R[公式(4)]和权重计算公式[(公式(5)]确定指标wj的值,结果见表4。

R=r11r12…r1nr21r22…r2n…… ……rn1rn2…rnn (4)

wj=■■■ (5)

依据表4和公式(3),我们计算了青海省南部高寒区的土地退化综合评价指数,对所得数值进行数轴频率分布统计,结合野外考察所观测到的实际情况,拟定了4个分值区间及其等级,分别是:Vi≥50(Ⅰ级,极重度),30≤Vi<50(Ⅱ级,重度),10≤Vi<30(Ⅲ级,中度),Vi<10(Ⅳ级,轻度)。将各地域的Vi进行类群归并,得到土地退化程度的分区图(图3)。

极重度退化区包括玛多、达日县,以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占绝对优势(表5);从重度退化区(曲麻莱、称多、玉树、同德、泽库、班玛县)到中度退化区(治多、杂多、囊谦、兴海、玛沁、甘德、久治、河南县),总体表现为上述三类退化类型的地位逐步下降,而其他类型比例不等,说明研究区土地退化的主导类型是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轻度退化区仅出现于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除冻融侵蚀外其他退化类型发育很低,而该地人口密度仅为0.02人/km2,反映出人类活动是土地退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4小结

作为江河源头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青海省南部高寒区的土地退化形成了以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为主导,以冻融侵蚀面积最广,其他类型(毒杂草型退化、虫害型退化、盐碱型退化及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发育不等的土壤退化体系,各个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作用和协同变化。从本质上看,土地退化应是高寒区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化以植被的感应最为敏感,伴随着草场的劣化,其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土地自然恢复功能均发生了明显改变,使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态势具有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程度的严重性、发展的快速性、危害的长期性、影响的深远性。从土地退化的基本格局上来看,虽然以独特的发育环境为基础,并且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激发,使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存在明显的自然退化过程,但人类活动的破坏性明显加速了这一进程。土地退化的不断发展不仅影响着本区畜牧业及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而且危及到周边地区的环境建设与生态安全。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使得在其他地区所获得的土地退化防治的成功经验在这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的防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SHRESTHA D P, ZINCK J A, VAN RANST E. Modelling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Nepalese Himalaya [J]. Catena,2004,57:135-156.

[2] LUCA S, SOFIA B, TOMASO C, et al. Towards a process-based evaluation of land vulnerability to soil degradation in Italy [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1,11:1216-1227.

[3] FAO. Land Degradation[R]. Soils Bulletin 13, Rome,1971.

[4] 张克锋,李宪文,张定祥,等.中国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分析[J].环境科学,2006,27(6):1244-1251.

[5] 郑度.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退化与生态建设问题[J].自然杂志,2007,29(1):7-11.

[6] 罗明,龙花楼.土地退化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2005,14(2):287-293.

[7] 刘彦随,GAO J.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02,57(4):443-450.

[8]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9]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地理学报,2012,67(1):3-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荒漠化办公室.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1] 李迪强,李建文.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LIU J Y, XU X L, SHAO Q Q.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e“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Qinghai province[J]. J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258-273.

[13]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J].地理学报,2005,60(3):467-478.

[14] 张镱锂,明军,张玮,等.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J]. 地理研究,2007,36(3):500-508.

[15] 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 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17] 许峰,郭素彦,张增祥.20世纪末中国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1):139-146.

[18] 黄麟,邵全琴,刘纪远.近30年来青海省三江源区草地的土壤侵蚀时空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1):12-21.

[19] 赵新全,周华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6):471-476.

[20] LIU L S, ZHANG Y L, BAI W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85 to 2000[J]. J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6,16(2):131-142.

[21] 黄麟,刘纪远,邵全琴.近30年来长江源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遥感分析——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5):884-895

[22] 李森,董玉祥,董光荣,等.青藏高原沙漠化问题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23] 周强,刘峰贵,张海峰,等.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39-45.

[24] 王根绪,李元寿,王一博,等.青藏高原河源区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 王小梅,刘峰贵,周强,等.基于地理学对“三江源”生态难民形成机制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6(9):131-134.

[26] 周强,刘林山,张镱锂,等.高原牧区草地变化对牧民粮食安全的影响——以青海省达日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 26(8):1333-1345.

[27] 曾永年,冯兆东.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5):529-536.

[28] 胡光印,董治宝,逯军峰,等.长江源区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2):214-222.

[29] 李希来.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J].草业科学,2002,19(1):20-22.

[30]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等.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1):3-14.

(责任编辑王珞)

收稿日期:2012-05-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704);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ZR-3526);青海师范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1)

作者简介:周强(1971-),男,陕西临潼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电话)18997191725(电子信箱)

zhouqiang729@163.com。

猜你喜欢

青海省格局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小人物的大格局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