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有效”到“优效”的跨越
2012-04-29施建平
相隔十年,重上同一篇课文,继而进行分析比较,这种研究方式颇有新意,又因其跨越的是课改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种对比式的个案研究更有必要,更具价值。因为在回顾、剖析与反思中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体悟,而这些发现和体悟则有利于我们今后更理性,更充分,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
对比陆红兵老师相隔十年所上的《田忌赛马》一课,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相同的是两节课上教者都很重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重视激发兴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那么,变化又表现在哪里呢?就我个人看来,其变化主要反映在这样五个方面:
1.关注教学对象,从师本走向生本。比较前后两份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十年前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充分展现故事所描述的场景上,设计时较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课文教得生动活泼。于是,教者安排了根据课文内容排列、张贴马的出场顺序以及角色扮演等教学环节。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十年后重教这一课,教者的出发点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教者更多的是从教学对象——儿童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来设计教学流程,对学生“学”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把握上,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在学生原有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这十年间,教者完成了从以教师的教为本到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的根本转变。
2.关注思维元素,从感性走向知性。对比两份设计,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教者在前后两节课上都十分重视根据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思维训练,但细观两课,则两课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又有所不同。前一课上,教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两次比赛的情况用图片呈现出来,同时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当时就在现场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而在十年以后的课堂上,教者通过表格不仅列出了故事中两次赛马时马的排列顺序,而且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排出了另外4种对阵方式,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样,使学生明白了只有孙膑的排列方式才能取胜。各种对阵方式的排列,让教学更具张力,使学生在思维的全面性、条理性、缜密性等方面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3.关注表达方式,从诠释走向实践。在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关注上,前后两节课的着力点各不相同。十年前,教者在课上,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中词句的理解,这一点无论是从课开始之初结合文中的人物对词语的归类理解,还是教学过程中结合故事情节对相关词语的领会,都可看出教者在这一方面所下的功夫。应该说,在词句的理解上,十年前的这堂课教得巧妙、生动而扎实。在十年后的课上,我们不难看到,教者虽说依然较为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但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课上安排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课开始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大意,到复述两场比赛的场面,再到两种表达方式的练习等,教者将气力主要花在了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上。表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因而,教者从十年前侧重对课文内容的诠释到现在强化语言表达的训练,这种转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贵的。
4.关注心智发展,从适应走向超越。在十年前的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十分重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故事的场景,运用了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者的意图是想让教学更贴近儿童。十年后的课上,我们看到教者没有停留在让教学适应学生这一点上,而是根据五年级学生心智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努力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训练点的设计上安排了许多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我觉得,这样一种适度地走在了儿童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拓展儿童心灵的疆域,使他们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获得新的收获、新的提升。
5.关注文体特点,从理解走向价值。在前后两次教学中,教者都很重视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这一特点,两次教学也都根据故事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但前一次教者将重点放在了理解故事内容、再现故事场景、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等方面,而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教者敏锐地发现并充分挖掘出这则历史故事在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并从这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中选出与五年级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相适应的部分设置训练点,充分地发挥了课文作为思维、表达的出发点和范例的作用。
纵观跨越十年的这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间的渊源与承接关系,也可以感受到教者在坚守中突破,在反思中超越的精神与勇气,还可以从陆红兵老师身上可喜地看到,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老师的教学正从“外围”走向“中心”,从有效迈向优效。
(施建平,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