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教学策略
2012-04-29周静忠
周静忠
摘要:以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教学策略设计各年级、各阶段教学内容,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和教学条块分割。通过整体剖析教材、深度预习、设计渐进性的问题链和层次性作业,实现教学的平稳过渡,可以在“渐变”中有效地衔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纵向衔接;序列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63-02
高中学科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是必修、选修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必修和选修分别提出年级和阶段目标。纵向衔接序列化就是依据学科课程目标梯次细化和分解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一体化,遵循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辩证关系和学生接受能力,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各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纵向衔接的序列化目标引领下“二次开发”、“三次开发”或“深度开发”教材,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序列化,达到知识、能力定点,训练定向。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从高一开始为了应对“高考”,高一教学高三化,将高三要求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以高考的能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唱独角戏,与学生的互动不多,甚至揠苗助长。因此,我们应探索纵向衔接序列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循序渐进,这个“序”,一是学科知识自身的“序”,二是学科教学的“序”,有序则成列。只有把握好这个“序”,才使教学循“序”进行,使学生学习有“序”可循,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与教。
一、剖析教材系统,促进知识系统成型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在安排同一类知识时,往往把它们组成几个单元或主题,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由浅入深地编排在不同的年级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看教材中图、文系统构成是否“优化”,彼此有无冲突,不能任意更改教材的体系和顺序。由“精思”达到“豁然贯通”,并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把握好上挂下连,承先启后的教学契机,有意识地加强对初、高中和高中各阶段知识内容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在教授某一年级的内容时,要纵观整个课本的编排系统,注意其他年级同类内容的教学要求,以便使知识前后连贯、有机结合,让学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在开拓知识的新领域时,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认知未学内容搭桥铺路。从完整的知识结构着眼,设置悬念,给后续的知识留下一定的位置,让学生知道后面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内容。每当讲完一章、一节或一个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整理成纲,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成型发展。
二、优化导学案,提升预习的深度
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本着“引出”的原则,着眼于启发“悟道”。预习作业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层次性,重点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高一上学期可以把导学案中的预习当作规范的作业来对待,高一下学期也可沿用书面预习作业方式协助学生适应学习方式。两个阶段紧密过渡,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内驱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平和教学时要将课前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及方式,成功地延伸到课堂上来,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内导学相结合。
三、设计渐进性的问题链,促进思维的连贯性
人的思维是有连贯性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依存,连贯性决定衔接性。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教师应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序列化的教学目标、考点、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富有启发性和思维性的问题链,问题的引入自然才能做到逻辑思维的连贯性,作为形式的问题链衔接,不可随心所欲,只有选择最佳问题衔接,才能获得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保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新颖性,保障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四、关注认知风格差异,实施“无痕化”的差异教学
在不同年级、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视觉、触觉、听觉或情感上的偏爱以及思维水平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各有长短,教学目标不宜 “一刀切”、“齐步走”。依据认知风格差异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方式,创造舒心自在的环境,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和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学生展示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学生通过尝试成功来增强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分析处理,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整教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思维水平相适应时,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感到舒心,学才最为有效,实现教与学的平衡。
五、设计个性化作业,体现层次性
从教材章、节组合设置到建构序列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对教学结构、过程和教学策略起着宏观控制作用,而学生知识体系的序列性还要通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来形成。分层作业要紧扣“纵向衔接的序列化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水平准确定位,使每个学生完成相当层次的作业。对于学习优等的学生让他们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能力;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重点指导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的练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轻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业形式可采用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甚至想象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准备性练习进行铺垫,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减缓学习坡度,降低起点,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