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堂皇”,冠冕重归时尚
2012-04-29马人人
马人人
不久前看了一部英剧,名为《空王冠》,讲述了英国几代君王的交替斗争。片中,查理二世与亨利四世交接皇位时,两人死死握住王冠的两端,孰是孰非已不重要,王冠归属才是成王败寇的终极证明。此时导演给了王冠一个特写,从正下方往上仰拍,只看到一个闪光的金属环,也就是所谓“空王冠”。
史上几乎没有另外一种饰品,像冠冕这样,从存在的第一刻起,就只是配饰而已,而无遮体、防身、保暖等实际的用途。虽然“冠冕堂皇”是个含贬义的成语,但从中不难发现,冠冕和权力、地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古已有之。
如今,时尚已不再是贵族专享的话题,但贵族们的习惯,依然在无形间渗透进了时尚追求者的生活习惯之中。你不一定要真的是贵族,但至少可以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
在当下“去身份化”的时尚领域,冠冕卸下了“堂皇”的包袱,回归配饰本质。歌里怎么唱的?“Diamonds are the girls best friend(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酷爱珠宝的女性,只有手指、手腕、颈部、耳垂几个可以与珠宝发生亲密接触的部位,如果可以,她们当然希望在自己的头顶发间,也能有配饰闪闪发亮。
法国殿堂级珠宝品牌尚美巴黎(CHAUMET),就以冠冕的名义,见证了几个世纪来头顶上的流行趋势。9月,它在武汉的第一家店开进了武汉国际广场。
拿破仑时代,“权力控”的冠冕癖
自1780年来,CHAUMET一直与代表世界权力顶峰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始于珠宝匠最著名的一个主顾——拿破仑·波拿巴。
Chaumet的创办人尼铎与拿破仑的相识,充满了一种近乎不可信的戏剧感。据说当时还是执政官的拿破仑骑马外出,不料马匹突然发起癫来,幸好过路的尼铎及时控制住了马匹,保住了他的安全。心怀感激的执政官始终记得这次救命之恩,数年后当他登上法兰西帝位后,便任命当年的恩人尼铎——一名珠宝工匠,为皇室专用的珠宝商。
初登帝位的皇帝野心勃勃,他希望法国如同1789年大革命之前那样,仍被世人看作是顶级时尚艺术的设计中心,于是在珠宝铸造上也毫不吝啬,极尽奢华之能事。恰好他手中有着赫赫有名的摄政王之钻,于是他立刻命令尼铎把它镶嵌到了自己的宝剑剑柄上——这颗重达140克拉的巨钻通体晶莹剔透,几乎没有一点儿瑕疵。从路易十五加冕礼上的首席钻石到随同倒霉的路易十六被赶下台,它从未远离法国皇室。
同样,如愿以偿的,除了他的宝剑外,拿破仑在加冕典礼上所佩戴的钻石冠冕也完美地象征了帝国的权贵与奢华,这顶将简洁与高贵融为一体的冠冕,镶满了钻石、珍珠和其他名贵宝石,且具相当份量,紧贴人的眉眼,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佩戴者的脸部上方。
拿破仑加冕日,约瑟芬皇后佩戴奢华精致的珠宝和钻冕艳惊四座,几乎是一夜之间,复兴的头部装饰在宫廷仕女中流行开来。拿破仑这个史上闻名的“权力控”,竟在不经意间带动了时尚之都巴黎的冠冕风潮。
男人创造潮流,女人改变时尚
如果说男人沉湎于冠冕,是源自心中对权力的崇拜,那么女人对冠冕的追捧便单纯得多,她们唯一的动机便是,美。
对珠宝工匠来说,约瑟芬皇后是一个不太好对付的女人,对于这个拥有900多件礼服、上千双手套的贵妇来说,寻常的堆金叠翠讨不了她的欢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尔赛宫就是一个法国古代风尚的发源地,好比现代的巴黎时装秀场。约瑟芬对冠冕设计的苛求,直接带动了贵族女性对头冠的追逐。在她的影响下,流行的头冠已从复古的华丽风格改为自然主义路线,其中又以黄玉、翡翠、红宝石等打造的橄榄树、牵牛花等植物造型为最时髦。从此,女性成为了冠冕文化的继承者。
权力是短暂的,而美是永恒的。这场由男人引发的潮流,最终被女人演变为时尚。
如今,冠冕又一次回到了潮流的前沿,褪去神圣的皇室铅华,和所谓权利、地位的“图腾”包袱,佩戴钻冕成为跳脱习俗的宣言,卸下“堂皇”,冠冕正重归时尚。